散文欣赏算盘的记忆
楼顶阁楼一个柜子的角落里,摞着三个算盘,算珠和算架上已落满薄薄一层细尘。他们或厚重,或轻巧,大小不匀,最大的长度是36厘米,最小的长度是20厘米,它们的主人曾经分别是我的婆婆、我和我的孩子,如今算起来已有七年的时间都没人用过它们了。
最大最笨重的算盘,是个36*17。5厘米的长方形木框架,四周用铜皮包角,框架靠近三分之一处用一根横梁隔开,横梁上端分布两个珠子,下端分布五个珠子,最常用的个十百位的算杆早被磨得瞠光锃亮,算珠上原有的黑色也已被它的主人-我的婆婆用得褪色了许多。婆婆从单位小出纳做到商业会计,从商业会计做到注册会计师,兢兢业业为单位、为国家拨了一辈子算珠的她,也在领导和同事眼里留下了勤勉敬业的好口碑。临到退休,仍舍不得丢掉陪伴她的家伙什。她常常自豪地说:他们那一代,打的一手好算盘,是做会计的入门功,更是人人羡慕的本事哩!
体型居于中间的那个(33*10厘米),是我在省城税校上学时的学习用具,当时学校有专设的珠算课程,学习用算盘计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记得那时每次放假回家,最乐意做的事情,便是向父亲炫耀我的珠算能力,每次当我噼里啪啦以极快地速度将父亲写满一页的数字准确加算出来,抬头向父亲炫耀时,父亲的眼里总是盈满赞赏,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好好练,以后进入工作岗位,不管征税,还是报表,它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啊!
父亲说的没错,当我毕业后分配到基层税务所,算盘就成了我心爱的伙伴,变得跟我们手中的笔、完税证一样重要,系统内部为此也曾组织过好几次算盘比赛呢!每年所里报送工商各税结算、所得税汇算等大量报表时,我作为税务所的一名专管员和经费会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全所的报表汇总工作。那数十张报表、上百户的各项密密麻麻的税收数据,都需要通过算盘纵横加算核对无误后才能上报。每每此时,我总是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飞快而细心地拨打着算盘,盘珠碰撞出的噼噼啪啪声,无法记录我付出了多少辛勤,但决算数字的准确按时上报却带给了我数不尽的喜悦和快乐。与此同时,我认真踏实的性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小小的.珠算技能,也得到了所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认可和赞许。gQW保山日报网
几年过去了,单位慢慢普及了电脑,在逐步推广使用的office办公软件上,只要把数字输进去,运用公式轻轻一点,合计数字立马就会准确无误地显示出来,每每此时,我都要深深感叹当时拨打算盘校对数字时的费时费力,也自然地喜欢上了用软件核对数字,算盘渐渐地就被抛却到了脑后。虽不再使用,于我却有点怅然若失,细细擦拭好算盘拿回了家留作纪念。
再后来,在电子信息强大的冲击力下,我所在的单位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方式、个体工商户批量扣税、网上申报、网上开票、网上查询等等等等,纳税户足不出门即可办理相关涉税业务,不需要再专门腾出宝贵的时间去缴税,更多的基层税收征收人员解放了出来,转而将更多的精力和征管重心投入到了税源精细化管理及深度纳税服务方面……。。无论是纳税人还是税收人员都在享受着税收信息化带给大家的方便快捷,不经意间,也早已将祖先一直延续使用至今的算盘束之高阁,再不去问津。
孩子上幼儿园时,算盘竟又渐渐热了起来,举办各类“珠心算”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望女成凤”心切的我架不住诱惑,终买了一个微型小算盘,将孩子送了去。两年下来,孩子不仅口算心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还能经常对老师列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也总是对她的“探索欲”欣赏有加,可见算盘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小有收获的女儿,自然也对自己的小算盘爱护不已。后来因功课紧张不得不舍弃时,她仍万般不舍,特意嘱托我替她好好保管她的“学习武器”。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当年这些耳熟能详的珠算口诀早已随着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被人们遗忘在了脑后,曾经无比辉煌过的算盘,如今竟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岁月流逝悄然隐身而退。但我心中的算珠情结却始终割舍不掉,每年扫家,我都要把三个算盘细细地擦拭一遍,再重新摆好放在柜子里。因为,在每个算盘的身上,都有属于它的一段回忆:他们完成了每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使命,见证了税收发展的历程,它们身上凝结着的父辈们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凝结着当代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丰富着我们人生的岁月。
算盘,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的精神、它的财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