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施译
苏轼十二岁时,在他所居住的马莎公寓的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挖洞游戏。得到一块奇石,形状像鱼,外表温润闪闪,颜色浅绿。内外点缀着微小的银星,被击中会发出铿锵的声音。尽量把它当砚台用,很容易发墨,但是没地方储水。
先父道:“这是砚台!有砚质,但形制不全。”于是他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展的好兆头。”我很珍惜地用了它,并在上面刻了一句话:“一旦我接受了上帝对我的创造,我将永远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或者以道德为最高,或者以保全肉体。如果两者都有,怎么办?嗅嗅跪倒在人们的脚下?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被定罪下狱。我全家流离失所,我的书丢了,散了。第二年我来到黄州寻找我的砚台,但是我没有找到。我以为我弄丢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突然又看到了。我非常高兴。所以他把它给了他的儿子苏朗和苏果。虽然装砚台的盒子不是很精致,但它是我已故的父亲亲自雕刻并命令工匠根据砚台的形状制作的,无法替换。
原文:
石那年12点,在他住的房子的缝隙里,他和那群孩子一起玩耍。取不同的石头,比如鱼,皮暖,颜色浅蓝。内外都有细细的银星,扣扣响亮。试想想砚台很墨,不考虑储水。第一位先生说:“是天师砚,有砚之德,不足为形耳。”作为礼物送给石,他说“这也是吉利的话。”石宝又用它,并为其题词:
一旦被它警告,就更不能了。要么主在德,要么全在形。二者,顾玉安取。世界上有很多固体的东西。
元丰二年秋七月,得罪,下狱。他的家庭成员流离失所,他的书籍散落一地。明年去黄州,再得不到砚台,以为丢了。七年七月,舟去当涂,发书,忽又见。我很乐意付钱。虽然它的盒子不好用,但是第一先生手工雕刻它的砚台并不容易,让工人们成功了。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父亲赐的砚台在此丢失。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了这块砚台。苏轼喜出望外,赶紧叫来两个儿子,把这块砚台的故事和爷爷的话告诉了他们。从安砚可以看出,苏洵和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确实用心良苦。
关于作者: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朱轼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