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小木匠教案
幼儿园中班木匠教案1环保材料:
木头、钉子、锤子、乳胶、刷子
游戏目标:
1,喜欢参加各种木工活动。
2.学习一些简单的木工技能(刷、钉、画)。
3.发展小肌肉群。
4.在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和同龄人一起玩的快乐,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5.愿意与同龄人和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游戏指南:
1.提示使用锤子、钉子和木块的安全事项以及一些简单的打钉技巧。
2.可以用乳胶粘木块,但要注意粘好后不能马上移动,要风干。
3.引导孩子对木工领域提出更多有趣的建议,鼓励他们创造各种方法。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因为游戏过程中游戏规则不到位,游戏过程中孩子捣乱,气氛过于活跃,导致我出现无法控制的场面。今后,我会加强对这个班级游戏规则的培养,让孩子们愉快友好地分享游戏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小木匠教案2设计意图
波尔卡《铁匠》是奥地利最受欢迎的波尔卡音乐,其活泼欢快的风格非常适合儿童欣赏。中学年龄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探索身边的事物。通过根据音乐的节奏作曲动作,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快乐,体验到有节奏的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尽量用肢体动作跟着节奏去创造表演。
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的特点。
难度:用肢体动作跟随节奏创造表演。
要准备的活动
1,音乐,录音机。2、多张图。
活动过程
(1)展示工具,引起孩子的兴趣。
老师:这是什么?孩子们看过吗?它们能用来做什么?
(2)完全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体验用音乐盖房子的乐趣。
1,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
老师:老师带来了一首关于盖房子的曲子。孩子们听了。他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2.孩子们跟着音乐一起盖房子。
1)跟着音乐,自由想象。
2)老师总结小朋友的动作,大家一起学。
3.老师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前半部分。
老师总结:刚才老师是怎么盖房子的,做了什么?抬木头,锯木头,钉钉子,刷墙,擦汗。
4.让我们用音乐建造一座房子。
(3)创造房子建好后要做的事情,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1.房子建好之后,就空了。我们还需要做什么?(移动家具)
老师:移动家具的动作是什么?
2.家具被搬走了。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清洁)
老师:拖地是什么样的?
3、动作的创作表现出愉快的心情。
老师:当孩子们有自己的小房子时,他们是什么感觉?开心的时候可以表现出哪些动作?
(4)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完成搭建房子的过程。
(5)活动结束。
老师:孩子们,我们的房子建好了,还剩下一些木头。让我们一起搬到外面去。
活动反思
首先,反思选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美术是儿童表达知识和情感的另一种语言。艺术教育要在引导孩子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孩子的感性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中产阶级的孩子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活泼的、有感染力的、有趣的东西。音乐欢快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快乐的心情。这个活动的音乐选自奥地利的《铁匠波尔卡》。是一首活泼欢快的音乐,非常适合孩子欣赏。中产阶级孩子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正在发展。因此,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快乐,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创造美,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二,反思目标:
1,中产阶级的孩子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活泼的、有感染力的、有趣的东西。音乐欢快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最能表达他们快乐的心情,所以我定下了第一个目标: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特点。
2.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动作本身不是经验,但有助于儿童获得知识和经验,也不是心理学,但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动作包含着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儿童自发、自然状态的主要表现。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第二个目标:尝试用肢体动作跟随节奏来创造表演。
3.虽然我没有设定任何情感目标,但我在活动中始终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在欢快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夸张有趣的动作、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充分体验到与同龄人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三、准备反思:
1,孩子的思维是生动具体的,他们能掌握实物的概念,但不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实物可以引导孩子直观地观察。虽然刷子、锤子、锯子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孩子对锯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不太了解,所以我提供实物:刷子、锤子、锯子,让孩子直观地观察,了解他们工具的使用方法。
2.音乐是儿童表达和交流情感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激发、挖掘和发展。于是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录音机。
3、若干图片。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产阶级的孩子可以逐渐理解事物,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图片在活动中起到提示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的呈现,帮助孩子更加熟悉和理解音乐,为孩子有条不紊的学习铺平道路。
第四,反思的过程:
(1)对话有趣。
展示实物工具,通过简短的交谈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节奏吸引兴趣:
首先,我让孩子完全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体验用音乐盖房子的乐趣。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学习节奏之前,我让孩子完全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其次,我引导孩子边听音乐边自由想象和行动,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表现力。孩子们也对音乐感兴趣,他们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自由地做动作,以表达音乐的快乐和活泼。
(3)表现引起兴趣:孩子天生好动,容易模仿。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身体、手势、表情表演自己,在盖房子的时候,自己动手。教师对幼儿自由表达的锯墙、钉墙、画墙等动作进行评价,并邀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鼓励大家一起学习;然后让孩子们欣赏老师的表演,说说老师盖房子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你先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最后你做了什么?当孩子熟悉并理解了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动作后,老师鼓励他们把模仿盖房子和节奏结合起来,在活泼的旋律中表演。在这个活动的开始,我展示了工具(锤子、刷子、锯子)。有些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知道这些工具的用途。当我第一次给他们欣赏音乐时,一些孩子开始用这些工具展示盖房子的样子。当他们第二次听音乐,自由想象动作的时候,他们更大胆的去盖房子,但是节奏不到位。当老师总结孩子自己的动作并展示图片时,孩子已经慢慢开始跟上节奏,动作基本到位。还有一些小朋友在锯木头,钉钉子,粉刷墙壁,动作不到位。当老师们及时细化孩子的动作时,他们就慢慢到位了。
(4)创造促进乐趣:当孩子对自己的表演仍不满意时,我鼓励他们继续创造后半段的节奏动作。当我的问题抛出:房子建好了,房子空了怎么办?孩子大胆地用文字表达,大胆地想象,大胆地用动作表达,如搬家具、拖地等动作。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不仅让孩子们充满了欢乐,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即兴创造力。
(5)教师和孩子随着音乐完成盖房子的过程。
当孩子掌握了两个部分(盖房子和装修房子)的整套动作后,我鼓励他们大胆表演,大部分都表演的惟妙惟肖,但在这个环节,老师只让孩子完整的表演,没有再细化单个孩子的动作。老师要让孩子完整的表演两遍,细化单个孩子的动作。
动词 (verb的缩写)这项活动的亮点是:
1.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开发者: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优先,把学习的主角还给儿童自己;激发孩子自发、自主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孩子的表现,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创造动作,尊重孩子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虽然课前预设了一整套动作,但在活动中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老师只是对孩子们创造的动作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对于没有加入活动的孩子,我以游戏的口吻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活动。
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欲望,但由于表现能力的差异,有些孩子会感到胆怯,不敢在公共场合展示。作为老师,在实践中,我采用散点的方式,为需要模仿的孩子提供榜样,为需要借鉴的孩子提供思路,为需要伙伴的孩子提供帮助,为胆小或不够兴奋的孩子提供鼓励和暗示,为有矛盾或因其他原因脱离活动的孩子提供回归和享受活动的指导。
3.老师更友好,更有激情,和孩子的互动也更好。老师在整个活动中精力充沛,在情境中的各种表情和动作都做得很好,带动了孩子的表演欲望。
4.这个活动的层次是明确的,从听音乐、展示工具、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享受音乐、感受风格,到听音乐、想象盖房子要做什么,到孩子的创作,再到独奏表演、合作表演,循序渐进,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后一个环节为前一个环节的提升,注重活动各个环节的总结。
不及物动词这项活动的缺点: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这次活动中,虽然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发地学习和创造,但是在处理孩子自主表现和老师及时总结的关系上,就有点激进了。
2.上课前才知道前面的老师是加班。我提醒自己上课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在让孩子独立表达使用工具搭建房子的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孩子做动作,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担心加班,在创作过程中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创作动作,导致只要有一个孩子创作了,我就立刻采用,留给其他孩子创作的机会不足。
3.活动中,虽然我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意识地做了总结,但对难点强调不够,即节奏的把握和力度的表现。除了语言强调,我们没有让大家集体讨论如何把动作做得更好看,导致动作做出来了,孩子也很开心,但在“表现美”方面与预期目标有差距;
4.活动中只注意突出节奏,哼唱部分略显不足。如果在集体动作中加入教师的哼唱,不仅有助于孩子更加熟悉旋律,掌握节奏,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七、改进策略和方法
1.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加强对指南、大纲和新规定的学习,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在日常活动中反思、请教、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机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遵循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开发者的角色,以幼儿为基础,以幼儿为优先,让幼儿自主学习,认真落实以幼儿为基础的主导地位,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内在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3.节奏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肢体进行表演,从而增强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所以我需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幼儿园中班教案3小木匠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感知木匠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学会有序地创建和编辑小木匠的作息。
2.熟悉乐句,能够听到音乐的变化,改变相应的动作。
要准备的活动
1.带孩子参观木匠的工作,了解木匠工作的基本程序,认识工具。
2.木工相关教学音乐、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1)我热爱劳动。调动孩子的情绪
(2)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结构。
1.感受音乐的本质
2.感受音乐的节奏
3.感受音乐的结构
(三)学习创造动作
1.引入话题,交流经验。
2.看视频,认识木匠的动作。
3.跟着音乐,自由地模仿木匠的动作。
4.请个别孩子示范动作,集体模仿。
5.用音乐锯、刨、凿、钉木头的集体动作。
6.完成后创作木匠的动作,体验他赴约的心情。
(D)节奏的完整表现(注意动作的协调性,能更好地表现木匠工作室的意境)
1.第一次在音乐变化处提醒孩子注意木匠的动作变化。
2.第二次配合小椅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表演情绪。
小木匠幼儿园中班教案4活动目标:
1.了解木匠和油漆工的工作内容和工具。
2、学会唱歌,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歌曲内容,并用合适的乐器演奏歌曲。
3.享受音乐欢快的旋律,体验演奏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完整的演唱歌曲,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
活动难度:
能看懂图集,用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活动准备:
PPT,音乐,木鱼,手摇铃
活动流程:
一、开头部分:声乐练习《画家》
二、基础部分
1,展示图片,引出木匠和油漆工两个职业,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使用工具。
老师:图中的两个职业是什么?他的工作是什么?会用到什么工具?
2、老师放音乐,孩子完全享受。
今天,我们将一起体验他们的工作。我会躲在音乐《小木匠和画家》里。请仔细听,告诉老师这首歌是关于什么的。
3.幼儿充分欣赏一遍,巩固歌曲内容,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
4.老师弹琴唱歌,孩子学唱歌。
5、儿童在伴奏下唱歌。
6.引导孩子在工作中创造小木匠和油漆工的动作。
木匠用锤子钉东西可以用什么动作?
油漆工刷墙的时候做什么?怎样才能刷的又快又漂亮?(同向)
7.孩子们试着在唱歌时加入他们自己的动作。(站起来)
8.老师演奏完整的音乐,孩子们跟着音乐表演和唱歌。
9.展示乐器木鱼和手铃,介绍名称和演奏方法,让幼儿根据音乐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五车二-演奏音乐)
第三,结语部分
孩子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拿着相应的乐器,完全在老师的指挥下为歌曲伴奏。
活动扩展:
在音乐区,孩子们可以根据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选择适合小木匠、小画家的乐器,配合同伴为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