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竭罗龙王

婆歇罗龙王

沙伽罗龙王(梵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又称娑竭罗龙王,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娑竭罗龙即“咸海之龙”。

古印度佛教中的龙不同于中国龙,本指蛇。印度是多蛇国家,古印度人将蛇作为非作一种灵物崇拜。佛教产生后,印度人认为佛陀具有镇服蛇的神力,于是佛教徒便将蛇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进行崇拜。

《妙法莲花经》列出了八个龙王,《华严经》则谓有十大龙王,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佛教也称龙王可兴云降雨,《华严经》说,无量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婆竭罗龙王的女儿在佛界的各气不小,远远超过了父亲。她就是观音菩萨的胁侍——龙女(祥见《龙女》一节)。

娑竭龙王的介绍

娑竭龙王,是五台山佛像,佛教护法神二十四天之一。五台山罗眼寺、金阁寺等寺庙中有其塑像。音译“娑竭罗”或“娑伽罗”,略称“娑竭”或“娑伽”,是海的名字,意译为“成海”。娑竭龙王指得就是咸海中的龙王。这位龙王本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管理水蛇的海王,后来被演变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神。

佛教中诸龙指的是什么?

阿弥陀佛!师兄,这里的诸龙,应该是指的各大龙王,以及各大龙王统率的各大部属。

如: 难陀龙王(梵Nanda ),意译为欢喜龙王,乃护法龙神之上首。

跋难陀龙王(梵Upananda ),意译为贤喜龙王,又称优波难陀龙王,与上记之难陀龙王为兄弟。

沙伽罗龙王(梵Sa^gara ), 意译为海龙王,又称娑竭罗龙王,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和修吉龙王(梵Va^suki ), 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多头龙王、九头龙王,又称婆修竖龙王、筏苏枳龙王。能绕妙高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伽龙王(梵Taks!aka ),意译为多舌龙王、两舌龙王、视毒龙王、现毒龙王、能损害者龙王。以怒视即可使人畜即时命终。

阿那婆达多龙王(梵Anavatapta ),意译为无热恼龙王,又称阿耨达龙王。住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

摩那斯龙王(梵Manasvin ),意译为大意龙王、高意龙王、慈心龙王、大力龙王、大身龙王,又称摩那苏婆帝龙王。

优婆罗龙王(梵Utpalaka ),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历吏传说中老龙王有几种说法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

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

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

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

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

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