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钤印的收藏与使用

(1)数量

清代各朝皇帝的印玺均有印谱,称宝薮。《乾隆宝薮》记录了乾隆印玺1000余方,根据《乾隆宝薮》(线11485—114186)统计:

两套从乾隆御制诗文中选出带福字的《宝典福书》和带寿字的《圆音寿耋》各120方,计480方;其中一套寿山石印为和珅进献,一套铜镀金印为金简进献的。另外,还有两套《宝典福书》和《圆音寿耋》各60方,计240方,***有720方未集入《乾隆宝薮》中,所以,乾隆皇帝一生制作印玺有1800余方。故宫现存乾隆皇帝印玺1000余方,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也有收藏,佚失的有数百方。

(2)材质与钮式

乾隆时代的印玺,玉质印玺的数量多达半数以上,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及各种宝石;除此之外,还有木、金、银、铜等20余种材质。

乾隆宝石料闲章套印,16方***装一木匣,分别是:碧玉虎钮连珠文“宝亲王宝”“长春居士”印,碧玉螭钮“爱竹学心虚”,白玉螭钮“掬水月在手”长方印,紫晶椭圆螭钮“乐善堂”印,青玉兽钮“千潭月印”长方印,粉玛瑙龟钮“抑斋”长方印,白玉螭钮“追逐其章”长方印,玛瑙兽钮“齐物”长方印,红玛瑙螭钮“菑畲经训”方印,青金石螭钮“大块假我以文章”方印,青金石螭钮“月明满地相思”方印,青玉螭钮“众花胜处松千尺”长方印,白玉螭钮“如如”方印,白玉螭钮“落花满地皆文章”长方印,红玛瑙螭钮“半榻琴书”方印,白红玛瑙螭钮“随安室”长方印。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封弘历宝亲王,印应在此后制造。乾隆即位后仍继续使用,说明乾隆皇帝对这套印的喜爱。

根据天秀先生在《乾隆的图章》中所述,乾隆帝经常使用的印章有500余方。这些印玺均收录于《乾隆宝薮》中。在《乾隆宝薮》中印玺有大、中、小、方、圆之分,乾隆帝经常使用的印章钮式有交龙,盘龙、蹲龙、螭、凤、龟、麒麟、狮、牛、羊、马、象、虎、鹤、鸳鸯、松、竹、梅、菊、桃、荷花、葡萄、石榴等,另外,还有乾卦、回纹、万字纹等,图画类有松亭、楼阁等。如:黄寿山螭纽“乾隆救命之宝”,寿山石螭纽方形玺,四周仿刻商周青铜器纹饰。昌化石随形雕鸳鸯荷花“乾隆宸翰”印,此印通体青黄色,中有血斑,随形雕鸳鸯荷花,使整个印章四面非常紧凑。此印将昌化石的色彩与西湖的美景相结合,篆刻刀工圆润、流畅,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明代以前,田黄石统称“黄石”,并不为世人所重。清代开始,人们才逐渐认识田黄石,其身价剧增,名扬四海。如:田黄石料的“所宝唯贤”玺,瑞兽钮,阳文篆书。

(3)特点

乾隆皇帝的许多印文均出自经史典籍,历代诗文中的名篇佳旬,皇帝有感而发的所作诗文。他处处效仿其祖父,乾隆时期篆刻宝玺他当太子时就刻有印章70余方。乾隆前期经常使用的印代表印有:昌化石随形雕鸳鸯荷花方形“乾隆宸翰”玺,阳文篆书“乾隆宸翰”,钤于御笔书画上。宸:原指北极,即紫微垣,后借指帝王居所;翰:古以羽翰为笔,凡用笔所书者日翰,宸翰专指帝王笔墨之迹。此玺通体青黄色,中有血斑。随形雕鸳鸯荷花,印面四周阴刻诗文三首。乾隆“惟精惟一”玺,此玺为雕山石河流、树木花卉随形方形玺,阴文篆书。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乾隆以此言为君治民之法。他认为:为人君者,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此玺与“乾隆宸翰”玺一起用于御笔书画上。此印巧妙利用昌化石的颜色,随石色彩安排画面,雕刻线条有利,做工细巧。

乾隆帝好大喜功,号称“武功十全”,乾隆自称“文治武功”为古今第一人。晚年乾隆印中有“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十全老人”等。

“古稀天子之宝”玺,在统治社会天子就是指皇帝,他享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乾隆帝在《古稀说》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乾隆帝借此夸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他还刻制了“古稀天子之宝”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为此他特撰写《古稀说》,曰:“余以今年登七帙,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驰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表明乾隆帝虽然自负但不自满。另刻“犹日孜孜”玺,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

“八微耄念之宝”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制作。同时又镌刻“自强不息”玺作为“八微耄念之宝”的副章,进一步表明了他的用意。“八徵耄念之宝”玺与“自强不息”玺相配使用。“十全老人之宝”的“十全”是指乾隆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全部取得的重大胜利。此玺既是乾隆自己的功勋纪念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其含义是:颂祝乾隆皇帝八十圣寿,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太上皇帝之宝”玺,刻于乾隆归政之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在乾隆即位周甲之年,宣布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待第二年新正时举行授受大典。乾隆成为清代唯一的太上皇帝,并刻制了“太上皇帝之宝”玺,但乾隆退位仍训政,直到嘉庆三年十一月他去世为止。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的“五福”指《尚书·洪范篇》中第九畴之第九“向用五福”,即: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好德、五日考终命。乾隆帝在74岁时已是五代同堂,但当时并没有题堂,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才在紫禁城内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额,同时刻制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玺。其含义是:颂祝乾隆皇帝八十圣寿,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在天禄琳琅《通鉴总类》等书上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微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玺。 乾隆皇帝在书画经常使用的印玺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收录了172方,这些印玺有的不在故宫,但从《乾隆宝薮》中,我们得知它们的一些信息,现将有特点的几方归纳如下:

乾隆帝有多方“乾隆御览之宝”,书画上经常钤用的有两方椭圆形“乾隆御览之宝”,一方正方形“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形“乾隆御览之宝”,一方为寿山石,尺寸为4.1×3.4cm,在邹一桂《山水卷》钤用此印;另外一方为4.2×3.5cm,在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册》中钤用。两方在镌刻上略有不同:在乾字的“乙”、之字,御字、览字的“臣”等多处镌法不同,正方形“乾隆御览之宝”为寿山石,7.9cm见方;经常钤用的还有汉玉“乾隆鉴赏”圆形印,直径2.8cm,阴文;“寿”字,长方形汉玉,阴文,4.2×2.5cm。乾隆皇帝即位后镌刻的第一方印玺就是“乾隆御览之宝”铜印,在《乾隆宝薮》中著录。乾隆元年正月初四日档案记载,“司库刘山久来说,太监毛团、胡世杰交出铜宝一方,传旨:着刻‘乾隆御览之宝’,钦此。于正月初十日篆得阴文、阳文字样二张,司库刘山久持进交太监毛团呈览。奉旨:着准阴文,钦此。于二月二十日司库刘山久、催总理白世杰将刻完字铜宝一方交太监胡世杰、高玉呈进讫。”

宫殿玺:“乾清官鉴藏宝”,长方印,3.5x2.3cm;“养心殿鉴藏宝”,长方印,4×2.8cm;“重华宫鉴藏宝”,长方印,3.6×2.6cm;“御书房鉴藏宝”,椭圆印,4.4×3cm;均为碧玉,阳文;四方印为一匣。

乾隆皇帝书画常用两方“石渠宝笈”长方形印,尺寸为2.7×2cm;椭圆印2.4×1.2cm,“秘殿珠林”2×1.3印为洞石,“秘殿珠林所藏”长方印,尺寸为1.9x2cm,阳文;“秘殿新编”力印,2×2cm,阳文;“珠林重定,方印,2×2cm,阴文,均青汉玉。圆印“石渠定鉴”,直径2.6厘米,阳文;方印“宝笈重编”,2.3×2.3cm,阴文,为青玉。

故宫现存有两套“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印玺。一套为乾隆青玉螭纽“三希堂精鉴玺”(4×2.2cm),阳文;汉玉瓦纽“宜了孙”方玺(2.4X2.4cm),阴文;与“乾隆鉴赏”一起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上钤用。一套为白玉兽纽嘉庆“三希堂精鉴玺”(4.4×2.3cm)和青玉蟠螭纽“宜子孙”(方2.9cm)玺,与“嘉庆鉴赏”一起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上钤用。嘉庆这套印是仿乾隆印,尺寸稍大,镌刻略有不同。故宫现存“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青玉交龙钮,方3.35cm,通高6.1cm,钮8.7cm。乾隆晚期制作了“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

故宫博物院现藏乾隆皇帝“乾隆宸翰”9方,“惟精惟一”4方。“乾隆宸翰”与“惟精惟一”在一起使用有两种:一种是“乾隆宸翰”印阳文篆书在上边,“惟精惟一”阴文古篆书在下边边;二种是“惟精惟一”印阴文粗道篆书在上边,“乾隆宸翰”印阳文篆书在下边。另外,在元代钱选《孤山图卷》(元人仿)有:“乾隆宸翰”印文。乾隆皇帝的田黄石三连印曾经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其印文为“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和“乐天”,1950年归还,现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

乾隆晚年在书画上常用的闲章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古希天子”等。

这里要特别说明“古希天子”圆印,在书画中经常钤用,因为乾隆“古稀天子”印有多方,笔者根据此印钤在书画上的尺寸和镌字大小,与《乾隆宝薮》对照;此印直径为4.5cm,汉玉。印谱文下有这样一段文字:“古玉轴头,长二寸,围一寸有分寸五,截为二。一则琢襟(射音),一则就围圆刻宝+宝文日:‘古希天子’,用以抑埴书画。可蝶则做之,觉太粗,中规削半留半,取削者玉质乃全呈留者缛华,原作玉或者用之,日以长受汗气,仍珍磷吐,既思臂病,用不数刻咏何为意,徵怃。乾隆壬寅秋御题。(下镌乾隆连珠小玺)”乾隆壬寅年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从文中我们看到在书画中经常钤用“古希天子”圆印,原来是古玉轴头改制而成,一半制成印,一半制成班指。为乾隆四十七年镌刻,此印为鉴定书画的一个重要依据。

虽然以上印玺有的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从《乾隆宝薮》中依然能够看到乾隆印玺的重要信息,在原印谱中有不同质地、尺寸、几方为一匣的记载,有的还在重要的印谱旁作了注释,为今人鉴定古代书画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