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网络新词

2006年底,一封神秘邮件和几张人影模糊的照片再次“炸”了各大都市报娱乐新闻版的记者和编辑。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再回放一遍,可能会看得更清楚:65438+2006年2月底,很多记者收到匿名邮件,爆料尹和在谈恋爱,并附上三张“亲密照”。记者致电曹、尹求证,其电话一直转到秘书台。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他们恋爱的消息;5438年6月+2007年10月,有网友透露“亲密照”只是“遗失”的剧照。65438年10月2日,尹亲口否认了与关系暧昧的传闻。至于他迟迟不澄清的原因,他承认是为了配合剧组的炒作。有意思的是,2007年6月6日,通过她的经纪公司向媒体表示,她严重怀疑所谓的“剧照丢失”其实是剧组和尹的联合炒作。于是,第二天,“曹颖代理人大骂‘无耻’”的文章就发表了。

几个月之内,一则奇闻三次见诸报端,间隔“零零碎碎”。这次炒作真的“成功”了。但是,对于不了解的读者来说,雾里看花,只看到一地鸡毛。

原本只是中间地带的花边新闻炒作愈演愈烈,占据了部分媒体娱乐新闻版面的“主流”位置。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警醒。“娱乐”是记者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承担着社会责任。面对中间地带的各种新闻,必须恪守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

中间地带,即所谓的“中间地带新闻”,往往介于善与恶、美与丑、有趣与无聊、高尚情操与低级趣味之间。它在性质上一般是有益的或无害的,沾染了庸俗市侩,也确实发生和存在,但很难进入新闻报道的“高雅殿堂”。由于其模糊性,很容易被一些媒体“传”为“擦边球”;而且在事件发生之初往往很难判断其真伪、善恶,很容易被当成人为炒作的“调料”。

在这类“中间地带新闻”中,娱乐新闻尤为突出。今天这个明星结婚生子,明天又出了丑闻,后天又打起来,甚至举起了揭露“潜规则”的大旗,正义凛然...这些往往以证据和文章(博客)为依据,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明确,新闻所要求的几大要素看起来也相当完备。但这些看似真实的事件,结果只是一场闹剧。其中,如果媒体没有一定的鉴别力,只知道盲目跟风,最后吃亏的还是媒体自己。因此,如何报道这种“中间地带新闻”需要媒体的关注。隐私类型

名人不为普通人所知的隐私,往往是一些“娱乐记录”的对象。他们在幕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吃饭,明天跟谁逛街,后天跟谁运动,都成了“新闻”。当然,最“爆”的还是名人丑闻。一张两个人走在一起的照片,可以引发一系列关于两个人恋爱甚至结婚的联想。甚至女明星的“肚子”也成了一些“娱乐故事”的靶子,不断猜测她是不是怀孕了,或者只是变胖了。

投机类型

一些幕后的人,比如策划、经纪人、制作人等。,主动通过网络娱乐渠道或通过电子邮件向媒体举报,提供所谓的新闻线索,其实是为了炒作。前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播出的时候,那个经常在网上贴吧曝光所谓黑幕的所谓“舞者”,其实是在为节目造势,就是一个例子。

假类型

不惜通过一些低俗的、欺诈性的事件来博取关注,吸引公众眼球。比如女演员张瑜诉导演“潜规则”事件,该事件不仅详细描述了事件的细节,还公布了她与替身小霞的合照,后者称自己在交易中是自己的性别。没想到,照片中的“小霞”在博客中称自己从未从事过性交易,纯属张瑜“诬陷无辜”。最后,张瑜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伪造了照片。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些采编娱乐新闻的记者、编辑认为,文化新闻读者不爱看,娱乐新闻更“好看”。在娱乐新闻中,最吸引读者的就是这种“中间地带新闻”。

也有人认为“中间地带的新闻”无伤大雅,充其量略显低俗,不是假新闻,不会违背新闻原则。还有人认为,无论如何,法不责众,更怕“落后”,于是想尽办法去挖“中区新闻”。因为这些误解,这类新闻被不断放大,甚至到了“篡夺主持人角色”的地步。

比如很多无聊的名人隐私充斥页面,越炸越低俗,越无聊。2006年王菲出生引起的波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抢先得到消息,很多媒体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跟进,有的甚至效仿香港“狗仔队”,提前一个月派记者到王菲在北京的公寓。

比如明知炒作,却依然“大胆”为所欲为博取眼球,火上浇油。比如“炒作之王”宋祖德,不断在博客上发表惊人的文章,在公开场合语出惊人。他会以知情人的身份“曝光”所有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炒作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这样一个炒作大王,有些媒体明知道他们做的是增加曝光,但还是大方的把版面给了出去。有的媒体甚至邀请他们到报社进行专访,有的读者甚至大呼“不懂”。

尹倩:明星被媒体骚扰,谁是谁非?

继前几天传出安吉尔和陈建斌结婚怀孕的消息后,前不久又有媒体称安吉尔怀孕四五个月,但她拒绝承认。原来陈建斌打了她一拳,宣称不要这个孩子。陈建斌在媒体面前一下子成了关键人物。陈建斌否认了该报道。看到媒体堕落,陈建斌气愤地说:“媒体骚扰我没问题,但是骚扰一个孕妇就不好了。”陈建斌和安吉尔的朋友们也表示,陈非常体贴入微,他们很恩爱。

媒体纠缠名人私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比如这几年,明星和媒体娱乐记者的冲突就很多。先是窦唯在新京报大闹,放火烧媒体编辑车。随后李为保护妻女抓伤记者手臂;更有甚者,张学友抢走记者的相机,卡住记者的脖子...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数不胜数,都说明我们的明星或者说媒体娱乐有问题。陈建斌的话有些无奈和伤感。媒体骚扰他没问题,但是你不能骚扰一个孕妇。言语间似乎带着恳求的语气。当然,记者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不会在意。只要抓到他们,不管老弱病残孕,都在骚扰他们。王菲自从和李相恋后就一直被媒体骚扰,直到孩子出生取名才罢休。不能说完全停了。王菲一家三口已经在媒体上挂了号。不一定有一天王菲的孩子会头疼或者感冒,会被媒体记者炒得沸沸扬扬。

娱乐圈和新闻圈的冲突就不难理解了。在畸形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压力下,很多娱乐媒体逐渐失去了客观性和实事求是,成为“愚人娱乐人”的虚假现象;以追求八卦为封面故事,娱乐记者被现象学异化为拥有道具的玩家,成为“明星八卦”解剖的执行者。悬判、消意、悬值,成为新娱乐新闻模式的基本纲领。毫无疑问,没有异议,没有拒绝,哪怕是一件毫无根据,或者是豆子大小的小事,我们这种口若悬河,心灵手巧的娱乐记者也能毫不羞涩地编出一大堆不着边际的新闻。就这样,娱乐圈的良心在逐渐消失。在“利益原则”至上的“娱乐媒体”里,似乎不需要对明星的新闻报道有责任感。它不再介入现实,充满疑惑,没有反思的激情和批判,也失去了拒绝的勇气。不顾稳定的价值立场和可靠的追求目标,或吹捧或痛斥或揭露人的事情,空话的噪音到处都是。娱乐媒体已经和娱乐圈一样黑了。梳理庞大复杂的娱乐圈现象,要揭示被眼花缭乱的现象掩盖的真相并不容易,所以在报道时难免会听到道听途说,添油加醋,妄加揣测。

很多娱乐媒体编造谎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充分利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便利,甚至根据需要直接采访相关当事人,获取别人无法获取的所谓“内幕消息”。其实这些“内幕消息”多是娱乐记者的猜测和幻想。

娱乐圈,不仔细观察,自然发现不了复杂现象掩盖下的“娱乐圈”背后的真相和秘密。长期以来,娱乐新闻被添加了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意识形态限定词,并被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一种本质上不现实甚至反现实的异化。导致娱乐新闻越来越不现实,越来越不独立,越来越没有内功和思想深度。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小道消息”和“爆料”。媒体圈在娱乐圈的影响下,也受到了“市场原则”和享乐主义的损害。纵观娱乐新闻,大多是个性化写作和欲望化写作的典范,使得新闻脱离实际,缺乏宽泛的关怀。

其实娱乐媒体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很多娱乐记者的敬业精神也值得我们称赞。他们努力为我们提供第一时间的娱乐咨询和服务。但是他们变坏了,变得自私,变得疯狂和放肆。

娱乐舆论也是一种权力,娱乐就是拥有和使用这种权力的人。如果我们不想让娱乐舆论成为一种任性而野蛮的力量,或者是一种以审美为名的道德放纵,或者是一种商业动机驱动的文化犯罪,那么读者,尤其是记者,在对明星或党派的信任中,一定要夹杂一些批判精神和一点不信任,或者说,首先要抱着反对的态度和高明的怀疑。这种理性的对立和高明的怀疑不仅引发了对话的冲动,也创造了民主。娱乐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伦理是为自己所处时代的新闻提供真实、客观、可靠的判断,从而将这些判断转化为积极的、令人振奋的话语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帮助读者了解真相,同时起到平衡力量的作用。

当然,娱乐媒体和明星是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试想,如果没有娱乐媒体,一个明星怎么可能成为吸引千万人眼球的明星?明星对媒体的爱憎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明星还故意爆料引诱媒体记者报道,达到自己炒作的目的。所以,在明星眼里,娱乐媒体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明星都有一种心理。如果媒体正面报道,他们会欣喜若狂。如果他们负面报道,他们会讨厌它,对艺人咬牙切齿。明星怎么能这样?既然是互利共赢的关系,我们就不能像踢皮球一样把艺人踢来踢去,更不用说把娱乐记者当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话的狗。如果你想让他来,就让他来吧。如果你想让他消失,你必须马上消失。这也太自私阴险了吧!

以陈建斌和安吉尔的新闻为例。为什么陈建斌打了Angel还声明不要肚子里的孩子?让人猜测原因是天使的肚子不是陈建斌的骨肉,他也不知道是谁的私生子,所以陈建斌和天使的拳脚之争正好被某娱乐记者看到,捅了出来。艺人曝光明星的私生活,揭他们的伤疤,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是不对的,但话说回来,有很多明星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绯闻,干净利落。还有为什么有些明星会被艺人盯着看?你又没做什么丢人的事,为什么怕被演艺人员揭穿?如果一开始就不清白,难免会被艺人抓住把柄,被人污蔑。你讨厌娱乐,侮辱他们,赶走他们,打他们;你把艺人当成可恨的苍蝇,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活该被人说三道四,被人唾骂。

无风不起浪,万事皆有因。在此,也请我们的明星大人自重,不要再把怨气发泄在娱乐上了。娱乐记者也要尊重自己,奉劝多管闲事的娱乐记者不要拿明星的隐私开玩笑。

作者:尹倩(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娱乐圈杂志(2006年8月)

主要危险

“中间地带新闻”处理不当,给读者、编辑记者和媒体本身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首先是读者的误解。缺乏深度和力度的“中间地带新闻”被过度刊登,其实是读者的误解。我以为读者是爱读书的,但其实读者并不都是吞枣的高手,什么都接受。央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超过一些电视剧,一些学者和讲师比一些综艺节目主持人更受欢迎,就是明显的证明。然而,大量“中间地带新闻”的发表,使得读者对名人和名人的习惯,以及报道这些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产生反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各大网络论坛上“中区新闻”背后的一些评论,经常质疑其真实性或评价“爆满”或“无聊”,很多读者甚至把“娱乐笔记”比作“蠢笔记”,这对于那些热衷于“中区新闻”的“娱乐笔记”来说,恐怕是意想不到的。

其次,它误导编辑和记者。为了捕捉更多的“突发新闻”,一些“娱乐故事”甚至随意编造故事,使得原本灰色的“中区新闻”进一步演变为黑色假新闻。比如记者采访时,故意设置陷阱,提出挑衅性的问题,然后制造出与被采访者本意相差甚远的“炮轰”或“支持”等新闻。张艺谋的《一骑绝尘》和陈凯歌的《无极》同时上映的时候,有记者不停地问冯小刚是《无极》还是《一骑绝尘》先上映,他们要分清两者。冯小刚当场翻脸,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是对媒体本身的伤害。很长一段时间,大量发表“中间地带新闻”,混淆真假,以为是“讨好”读者。其实读者并不买账。反而对媒体的品味、辨别力、判断力、可信度产生了怀疑,最终对媒体产生了不信任。这是对媒体最大的伤害。

“中间地带”的娱乐新闻时有发生,但不一定要报道;有些看似合理,但不一定是我们提倡的。对于这个“中间地带”,我们不能只是关上门,“堵”起来;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狂热追捧,需要具体分析。如何处理“中间地带新闻”尤其是对记者和娱乐新闻版面编辑的考验。

正确的观点

面对“中带新闻”,要秉持“三不”:不跟风、不炒作、不追捧;对“中间地带新闻”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要坚持道德底线、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

至于具体操作,要根据其类型进行鉴别,区别对待。发布结婚、怀孕、生孩子等纯属隐私的新闻没问题,但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掌握好报道的“温度”和尺度,千万不要去疯狂追逐、跟风和“热炒”,更不要大篇幅发布。比如“陈出家”的新闻背后,不断有“陈已病重”、“陈感情破裂”、“陈巨额财产如何分配”等一系列“秘密”被挖掘出来,让人不禁要问:“黛玉出家和出家有什么关系?”

至于邪说、造假等所谓的“新闻”,大多缺乏文化含量,“博取眼球,失文化,失道德”,大多是明星为了炒作自己而设计的。事件发生之初,媒体往往很难辨别其真实性。一旦被其牵着鼻子走,最终会成为其炒作的工具,公信力大打折扣。比如那英两年前出了新专辑,每次发布前,她和高峰分手的消息必然会传出。专辑售罄后,两人和好的消息也就必然传出。人们早就知道,如果媒体还喜欢报道,就不应该被骂吗?

“中间地带”的娱乐新闻以新形式频繁不断出现,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切不可刻意迎合,狂热追求,最终反而被利用。所以道德底线,文化立场,价值判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