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政治老师留了这么个题 ~我所了解的企业家~帮帮~~
中国市民中印象最深的10大中国企业家分别是: 李嘉诚(长江)、张瑞敏(海尔)、刘永好(希望)、柳传志(联想)、张朝阳(搜狐)、倪润峰(长虹)、徐明(实德)、王志东(原新浪)、杨澜(阳光)、吴士宏(TCL)。
由各行业业内人士评出的中国企业家综合形象评分前21名分别是:王石(万科)、刘永好(希望)、张瑞敏(海尔)、李书福(吉利)、仰融(华晨)、潘石屹(红石)、尹明善(力帆)、徐少春(金蝶)、王文京(用友)、刘伟(佳都国际)、郑永刚(杉杉)、李如成(雅戈尔)、柳传志(联想)、史玉柱(健特)、倪润峰(长虹)、郭为(神州数码)、吴力(和光)、王志东(原新浪)、丁磊(网易)、叶克勇(中华网)、张朝阳(搜狐)。
零点集团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更为自由的气息,人们掌握了更多种资源与途径使自己成为名人雅士,而工商界名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力军。自古,名声可为利益,也可为负累,对于个人如此,对组织亦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组织化背景的名人会招致组织化的竞争力,大组织的大名人则会导致更为严峻的挑战。从管理上而言,个人由无名而成名,其中的资源投放与利用效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由无名而成名带来的所要面对的社会因素也会更趋复杂化,则原来朴素的控制之道,必然要转归为精确的控制之道。
调查还发现,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企业中的企业领导人对于自身领导形象的管理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之一: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此阶段企业的领导人基本上没有自身的形象曝光意识,民营企业领导人基本上仍然是具有一定负面社会含义的角色,以致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要特别对他们赋予“光彩”的鼓励,而国有企业领导人则主要依循作为劳模或者改革典范的机会,而获得政治性的表彰。
阶段之二: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企业负责人有初级的形象曝光意识,出现了诸如企业广告中有负责人照片,利用年节由企业负责人向公众问候等表现形式。但形象特征较为粗糙,使用低劣的包装手法,相信许多人都会记得当时不少曝光的企业负责人 “坐在办公桌前手持电话”的典型形象。
阶段之三: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事业、理念、形象综合曝光的企业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知名度的创业人士,企业家开始重视个人形象对于企业形象的作用,开始利用塑造企业家形象的手段去开拓市场。目前知名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渊源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企业家形象的不足在于形象定位缺乏系统管理,对于知名度升高的风险性缺乏应有的估计,对于“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新闻捧杀、新闻棒杀”的局面难以掌控。
阶段之四:如果有第四个阶段的话,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是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成员,对于企业本身(对规则的尊重、发展选择、个人错误等)的危害性(贡献自不待言)有充分认识,对于领导人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牵连性有足够估计,对于领导人个人与企业组织间的行为边际有清楚界定,对于所要形成的影响力效果与方式有明确认识。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我们把企业领导人不仅仅看作是企业的贡献因素,也将其视为风险因素,不仅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也要限制其负面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对于企业领导人的行为和形象的管理体系。同时企业形象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应该透过有效的形象营销计划加以规范和发展。
在企业领导人形象管理中,受众主导原则极为重要。领导固然有其需要按照本人特质加以表现的地方,同时更需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受众来调整与完善自己。而且,目标受众本身是多种类与多层次的,需要确定实现其平衡性的规则和需要着眼的重点。比如,对于知名企业家的形象,按照同业人士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普通公众评价与业内评价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除了刘永好、张瑞敏之外,某些具有公众知名度的企业家在业内人士评价中认同率极低,同样某些有业内高认同度的人物(如王石、李书福、仰融、王文京等),其公众知名度却十分有限。在不同群体中的形象本身就是代表不同的影响力特色和资源动员能力。
当我们讨论是否要实施对于领导人行为及其形象的组织控制时,我们才走到了科学管理的关键处,无论企业组织领导人是这个组织的无上神明,还是整体和谐的运作链当中的一个环节,尽管是枢纽环节。只要也是运作链上环节之一,那么管制领导(对领导人行为及其形象进行组织控制)就不可回避,它已成为所有企业兴衰存亡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