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交流是人的需要,是社会的要求。通过交流,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和感受,协调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期的交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对交流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孩子只有和同龄人交流,才能真正获得童趣和快乐,社会性才能逐步发展。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合作意识和技能?
第一,积极提供交流机会,创设合作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1.沟通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
孩子交往的过程应该是自愿的,轻松愉快的。因为他们在与朋友和同伴的交流中是平等互惠的。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善于沟通的孩子是乐观快乐的。不懂得沟通的孩子,抑郁孤独。所以,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是合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用各种形式让孩子学会沟通,提高沟通能力。比如让孩子把家里的书拿来和同龄人分享,把自己的书介绍给同龄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互相交流。
其次,根据我们班孩子合群、独立、自信,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利己主义的年龄特点,尽量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设计适当的活动。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和空间,引导和鼓励孩子相互讨论和交流,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想法,使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孩子自带玩具,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流和分享。比如“我很特别”主题活动,我们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零食或者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在小组面前介绍,和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喜欢的玩具,感受在小组生活中与同伴互动的乐趣。
第四,通过“六一”节游园活动增加交流机会。愉快的沟通体验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会带来更强的沟通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游园活动是有益的活动,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五,利用区域活动和创意游戏,鼓励沟通能力强的孩子和沟通能力差的孩子一起玩。对于沟通能力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引导他们加入别人的游戏,让他们体验到沟通的乐趣,产生和朋友交流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提高了孩子的沟通意识和技能。
2.孩子的情感理解是直观的。为了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让孩子在他人的情境中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孩子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抑制攻击性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把握偶然事件的引导和讨论,让孩子在别人的情境中感受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能以理解的态度对待同龄人的“错误”,懂得与人相处,提高良好行为的养成。
3.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幼儿期的儿童在言语、情感、行为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如果能正确训练,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配合。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注重环境的创设,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孩子自由交流的机会。如放多米诺骨牌,让孩子尝试协商把什么图形放在一起合作,最后尝到合作的快乐。然后根据大班孩子喜欢竞争的特点,采取竞争的形式,让孩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中,游戏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如“两条腿”、“划龙舟”、“抬轿子”。这些游戏需要合作,谈判,合作才能赢。有时候,当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打算让孩子自己通过协商解决,让孩子明白,要想玩得开心,玩得好,就必须互相讨论,互相理解。让孩子在沟通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沟通中学会合作。
4.“孩子的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游戏是身心功能尚不成熟的儿童的主要活动,能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佳条件。结构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游戏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具体的材料和可操作性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既给了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表达和交流情绪的充分机会,又给了他们交流合作带来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尤其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孩子之间的交流频率非常高。对于一个主题内容,需要孩子同意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完成,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例如,在嘉庚公园的建设中,、、、郑和等小朋友讨论了建游泳池的问题。他们用积木把游泳池围起来后,陈奇说:“我们应该在这里建一个高处,让人们跳水。”宇文说:“种花草树木,美不胜收。”秉正说:“我是来做几把椅子给人休息的。”肖丹说:“有人在游泳池里游泳。”“哦!游泳池里人太多了。”"这棵树应该种在这里。"“这棵树受不了怎么办?”“你自己不会想通?”.....他们一边施工一边不断和同行沟通,沟通后再不断协调行动。整个过程是孩子之间的自主交流、分工合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分工意识逐渐增强,合作意识逐渐提高。
第二,提高孩子在交流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1,我们知道,沟通合作的动机是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触、移动、合作并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动机。人在与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会感到快乐,否则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也正是基于这种心理需求,孩子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力,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和自觉。例如,集体活动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同龄人的多元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合作,并能始终考虑到共同的需求和目标,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动物园》、《美丽社区》;群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孩子看到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精美作品时,那种奇妙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2.提高孩子在交流合作中的愉快体验。比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一个气球,让他们想办法不仅给气球充气,还要防止气球里的空气溜走。根据经验用绳子绑住孩子。一开始大家都想着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绑紧,气球里的空气已经溜了。他们向我求助,我让他们想办法。几次失败后,有孩子商量合作:一个抓气球,一个系气球,结果可想而知。当我看到他们开心的玩着气球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场景,不仅帮助孩子逐渐获得了沟通和合作的策略,也让孩子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三、家园合作,加强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行为。
1,苏霍林斯基说:“无论是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还是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极其细致复杂的培养人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只有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一致,共同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家长明白沟通合作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家长自觉参与教育。其次,引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培养。如果你邀请你的朋友和同伴到你家,注意你的孩子如何与他人互动,他们的沟通能力如何,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孩子都是一个人在昕薇生活,家长很少有机会看到和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所以我们会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孩子在群体中的沟通合作能力。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行为时,大人要通过抚摸、拥抱、奖励来肯定孩子,让孩子的沟通和合作行为得到加强,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2.以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和讨论国家大事”,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年纪小,总是一脸“长尊严”地对待孩子。其实孩子能知道的,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时候,要想到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比如适当的把孩子带进我们的社交圈;出门做客,尽可能带上孩子;如果家里有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出座位,倒茶,说话...不要只是把孩子赶走,要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是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孩子的交流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说教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老师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为孩子创造各种交流合作的环境,并给予细心的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