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课堂纪律的对策

导语:老师要善用表扬,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他兴奋好几天。如果他们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钦佩,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课堂,获得高效的课堂,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遵守课堂纪律对策1。发现学生听课不专心时,可以先停止听课,强行转移学生注意力。

2、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休息。课间做练习。这段时间的短暂休息,减轻了学生的疲劳,调整了注意力。

3.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利用投影、将电视机引入课堂、启动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应该多样化。单一的课堂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身心疲惫,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尽力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比如课堂上的小表演、小游戏、小讨论、讲个小故事,都可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

5、适时适度的表扬。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如果一个老师表扬一个孩子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很多孩子会立刻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老师表扬一个孩子坐得好,听课注意,奖励一个小星星等奖品,那么班里的孩子很快都会坐得好,听课注意。

遵守课堂纪律对策1。以多种方式促进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首先是老师推动的学科。教师的引导、惩罚、奖励、组织、调度、同情、理解、帮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意见等。都能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集体推动的纪律。孩子进入小学,开始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他们开始参照群体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定义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把同龄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其他人也这么做?做某事是有原因的。

三是任务贡献的纪律性。有些学习任务会吸引学习者极大的注意力,而忽略其他诱惑性的活动。任务驱动的纪律是基于每个人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充分理解。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就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任务的需要。

第四是自我激励的纪律。随着社会化和自主性的提高,孩子逐渐将社会的要求、班级和老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遵守班级正确的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

既然形成纪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就不仅要重视教师自身的管理和监督,还要从多方面促进纪律的形成,培养优秀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和意义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以任务促纪律,还需要使守纪律的要求与学生保持一致,促进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孩子自身的需要,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一切都应该有个好的开始?

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有效的老师和差的老师在学期的头几周的管理上是有区别的。有效的老师在第一天保持活动有序,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的头几周,他坚持课堂教学常规。他不仅反复训练了排队、坐姿、削铅笔、准备上课等常规规则,还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一旦发现违规,他立即制止,并提醒违规者注意相关规定。成绩不好的老师第一天就出问题了。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他就会随意离开教室。他们要么不向学生解释相关规则,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也只是提醒他们行为一般。至于规则是什么,学生不知道;或者有安排,没有检查,违规不理会。研究人员感兴趣地发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最初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有效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切都应该有个好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对此都有切身体会。

3.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蒋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分为积极、中立、消极三种类型。积极行为是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关的行为。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明明没有上课却坐在座位上,睁大眼睛盯着窗外,在纸上乱涂乱画,看漫画书或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等等。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处理这三种行为时,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期望直接将学生的消极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中性状态是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不可或缺的过渡环节。熟练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中性的力量。不要过分关注极少数学生的性行为,也不宜在课堂上公开指责,以免让他们成为全班的关注中心。

4.停止策略

教师应及时制止课堂违规行为的出现。老师传给学生?停下来?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其强制程度,可分为低、中、高三种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用非语言信号来暗示。比如孩子在做一个小把戏,老师用眼神接近学生,或者摇摇头,或者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让他明白老师的意图。中等强度的stop指令是以口头、会话、非强制的方式给学生的吗?停下来?信号,如指导学生消除干扰和停止不良行为的话语。所谓高强度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强制性的非语言方式改变语气或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语言动作,如大声命令一个学生停止说话,要求学生起立等。显然,最好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人违纪,全班受训,这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做法,如揪耳朵、打耳光等,要坚决制止。

5.采取更积极的引导。

主动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教育。被动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的语言。

6.调整教室座位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到他们教室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前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喜爱,因此参与学习更多。当老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他们总是尽量把吵闹的学生分开,让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和讲台前面。这当然有利于教师规范自己的惩戒行为,但要使每个学习小组匹配得好、中、差,不同的小组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不仅有利于群体内部和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有利于群体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让安静、内向和活跃、外向的同学坐在一起,也能促进性格的互补。但是,几个班主任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有调皮的学生?专座?非常容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立,不可取。学生的座位不应该是固定的。教师及时更换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堂交流的扩大,还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遵守课堂纪律对策1。提前去教室等课。上课上课的仪式很重要。

上课前提前几分钟到教室,督促值日生擦黑板,开窗通风,在黑板上写字提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等。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老师进教室自然会规规矩矩,不会在教室里太疯狂。而且他知道下节课是数学课,还会拿出应该提前准备好的学习用品和书籍。然后正式上课你会很快找回自己的心。

有时候会有延迟提前进教室的事情,或者觉得这节课内容太多,上课铃一响就后悔不能马上开始上课。这个时候,我必须放慢脚步,完成课堂上互相问候的仪式。有些同学在散漫,或者课后还在专注于一些事情。当班长起立的命令一响,他自然会进入上课状态,省去了学生上了很长一节课还不能进入状态的麻烦。

无论是按时下课还是上课稍有延迟,都要保证有一个下课的仪式,让学生养成老师说下课的习惯,而不是让学生养成时不时回头看钟的习惯。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也是对老师一节课辛苦的感谢。向对方鞠躬,显示自我克制。听老师上课也是一种精神放松。紧张的课结束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休息一下。劳逸结合,为老师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温柔是必须的,心灵鸡汤还是要喝的。

当大部分学生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你已经感受到了学生的麻木甚至麻木不仁,或者你对进度一无所知,或者你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发雷霆,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会好,甚至可能会感到厌烦。总之还是会哄孩子。每次发现班里学生有问题,我都会当面找他们谈,甚至不惜下课。问问大家最近学数学有什么感想,是不是没听懂,周考前累不累,或者对老师有什么看法,然后给大家讲一讲自己上学时的感受,或者以前在农村支教时的所见所闻。当然,他们还是更愿意听农村孩子的苦。如果你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态度不好,你什么都学不好。你至少可以通过顺势造势,鼓励自己,多出招来管理几天。是的,鸡汤几乎一直都在喂,但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怎么做题,怎么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所感悟。

第三,给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方法,偶然看技能。

在40分钟的课上,大部分同学都会出现间歇性走神,一般以轻度为主。可能是窗外一点点噪音吸引了学生,也可能是一点点风让学生走神。这时,教师不需要对学生大声吼叫,而需要巧妙处理,化被动为主动,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行为或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恢复正常的课堂秩序,如:突然停止说话、走近学生、使用。千万不要用刺耳甚至不好的语言强迫学生回到教室。这种情况下,学生因为老师的威严,即使把手放直,坐直,也会舍不得。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效率不可能很高。

第四,个别现象需要冷处理,课后聊天很有必要。

当学生出现严重的课堂问题时,教师应冷静冷静处理,避免使用过激言行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课堂问题在课后处理比较合适,给学生一个平静的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脾气暴躁的学生,如果老师在处理他们的时候不耐烦,会让学生更加烦躁,那么整个班级很可能无法收拾,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用不良情绪感染其他同学,甚至会失去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威信。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几个表达欲很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为了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上课故意发出奇怪的声音,故意接老师的话茬,说一些跑题的话,导致全班哄堂大笑,而他却洋洋自得。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发展成故意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要耍威风,暴跳如雷,听之任之。在处理这类事件时,一定要顺着他们的性格,提供台阶,擦肩而过,课后单独找办公室谈话,让他们明白影响课堂纪律的危害,以后多关注这些有强烈表达欲的学生,逐渐减少类似的课堂起哄行为。

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有一学一。

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言传身教。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也阐明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教育学生,就是老师的榜样,这也是教育学生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做老师主要是强调老师要言行一致:学生要精通要求学的东西;要求学生倡导的行为,他们应该去做;你要坚决杜绝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我们每一次教学,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被学生学习和模仿,所以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不懈的要求鞭策自己。当老师默默地捡起地上的一张纸时,孩子们当然会自觉地清理地上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