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人很忙的网络评论
“包大人很忙”这一恶搞,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恶搞”正给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制造了不可回避的污染,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杜甫很忙”系列的热潮过去了,包拯包大人开始很忙了!在网友的编排下,包大人的肤色让他老人家压力山大。上至当朝皇帝,下至展昭、公孙策,“包拯很黑”成了吐槽的焦点。网友这样解释恶搞,“纯属杜撰,博大家一笑”。
“恶搞”似乎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流行现象,令很多人忧心忡忡。如果说“恶搞”做为娱乐,带给人会心一笑愉悦心情的演绎,那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本来就是娱而乐之,通过滑天下之大稽以逗民众开心一笑,本无可厚非,但无厘头到拿古贤人当笑料博取别人的一笑,的确是触犯了价值观、道德观的底线。
看到央视的一档节目,请来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做嘉宾,其用意居然是应对业已成风、时下流行得正欢的“恶搞现象”,针对董存瑞到底是不是英雄一事现身说法,该嘉宾几乎是老泪纵横,的确令人痛心,英灵何安呢?!这是而现实是“恶搞”走向了现有主流文化的背叛和颠覆,将正常的道德、伦理,甚至人性践踏于脚下。如一些喜欢恶搞的网友所言,“这是纯粹来自民间的娱乐。人们最擅长的就是用不规则的,电视上、纸媒体上看不到的话语方式,用逗笑的方式让大家高兴。”如一些所谓的“80后作家”拿“道德良知当玩笑”,这些来自草根的夸张的“搞笑”和“恶作剧”,不肯遵循任何幽默的规律,随心所欲地挑战着人们日渐萎缩的想像力和笑神经,也突破了人之为人的精神藩篱,确实有点过头了。
“恶搞”具有强烈的眼球效应,也有一些个商业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信息优势诱导更大的需求,利益主导是其背后无可替代的“元凶”,在某些商家眼里,利益从来都是凌驾于道德和人性之上的,而传统媒体参与“恶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恶搞”这一“崭新的拥有无限支持的文化形态”面前,传统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不分是非曲直、污染民众精神空间的“始作俑者”,它看似满足了人们追逐娱乐、享受自我的权利,其实这些只不过是媒体商业利益下虚幻的衍生品和相关垄断者制作思维的枯竭信号而已,而一些主流传媒的“随波逐流”也暴露出某些资源的占有者对基本是非判断能力和判断意识的集体缺失。
在这场网络恶搞中,包拯包大人不是第一个,但也绝不是最后一个。这种试图借助传媒颠覆几代人心中的英雄形象的行为的确是恶性的、发人深省的“灵魂残废”,它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秩序和良知,值得高度警惕!
路人甲提问:包大人很黑和包大人的正面人物形象有冲突么?肤色黑就不可以做正面人物的?肤色黑就不可以做英雄了么?这完全是赤裸裸的肤色歧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