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半天活动中的人生过渡环节如何设计
一日生活是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而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育者实现下一次教育活动目标的前提,也是上一次教育活动的延伸。【1】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称为过渡环节。[2]过渡环节也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目标和内容明确的活动组织形式之间用于转换的环节。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与其他环节一样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与幼儿园生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建立积极的沟通和互动。【3】一天的生活主要有以下过渡环节:早餐后、学习活动前、学习活动后、户外活动前、户外活动后、午餐前、午餐后、午睡前、起床后、有组织活动前。不同的学者对一日活动的过渡同等重视,发展适宜性的实践强调过渡需要成年人最周密的计划。[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朱(2004)指出,适度延伸和调整后的过渡环节的内在的、深层的世界观或工作机制,是儿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同时思考和处理许多事情,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有机的分解与衔接,提高行动的效率。孩子不必等到一件事做完了,才可以做另一件事。调整后的过渡环节既保证了不同活动的先后顺序,又保证了全天外部生活与儿童内部体验的连贯性。[5]从儿童的角度来看,过渡环节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儿童自律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渡中一般有两种需求:一种是对教学活动组织安排的需求,这种需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活动都是从这种需求出发安排的;第二是孩子的身心需求。[6]在整个相对正规的幼儿园生活中,过渡环节是教与学时空缝隙中的一个花絮。这个花絮可以主动打造成为孩子积压的一些心理能量的释放空间,可以成为不同学习风格的活动之间的铺垫和过渡。过渡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帮助教师和儿童建立积极的连续性。教师可以通过过渡环节了解一些情况,进行一些针对性、个别性、“补课”。而孩子也可以珍惜这个空间去完成一些他在之前的活动中没有完成的活动,或者做一些调整和改进。大纲写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被动等待现象。”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和执行纲要的精神,很可能导致一个后果,人们会通过其他不同于原来的集体和强制性措施,尽力缩短过渡时间,提高过渡效率。[7]
二,研究综述及提出的问题
梳理现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组织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过渡环节的教育意识,表现为忽视过渡环节的教育目标、教育引导和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过渡环节形式枯燥,没有采取孩子喜欢的形式,老师语言平淡简单,强制性语言较多;
(2)过渡中有很多孩子被动等待,专心做一件事,孩子往往什么都不做;老师们忙于准备接下来的活动,淡化了对孩子的观察、交流和引导。
(3)从一天活动的时间安排来看,过渡环节都是紧凑的,但从“以儿童为本”的角度来看,紧凑、频繁的活动并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单一的紧凑处理并不能解决过渡环节的实质性问题;
(4)从教师组织的角度来看,教师普遍以如厕、洗手等生活环节代替过渡环节,环节之间的转换较为生硬,过度干预和催促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幼儿园的过渡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的相关研究也比较稀疏。本文试图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过渡环节的价值、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和总结我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实施的一些思路、建设性意见和操作方法,以期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实施有所借鉴和指导。然后优化孩子的日常活动,让孩子在过渡实践中充分体验自主和自然。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
(一)教师指导与儿童自主的关系
在过渡中,教师的指导和儿童的自主性之间有几种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定。人们可以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尊重并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也可以在儿童自主的前提下渗透教师引导的成分。本文认为这两条道路都是可行的,也是可行的。关键是老师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也不能一下子从两个角度来做。教师必须从一个方面入手,充分挖掘这个方面的内涵,然后引入另一个方面,并使这两个方面充分互动,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入手,只要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让老师的引导因素与孩子的自主机制相互作用,就能克服“非死即乱”的顽疾。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是幼儿园的一个重点和优势。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规训的性质,充满了规训。这种力量通过知识的转化、情感的启蒙、心灵的塑造,使社会认可的真理和道德标准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起作用。[8]福柯曾说:“人体是被操纵、塑造和规训的。它服从、合作,变得聪明、强大。”[9]幼儿园教育应保证幼儿能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自由。【10】过渡环节应该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时空。在保证安全和基本秩序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主选择适应和调整的方式,在各种活动区域进行探索,交流情感和经验。然而,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来看,教师对幼儿的管教程度过大、数量过多,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过渡环节中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幼儿的活动在整个过渡环节中始终受到教师的严密监督和控制。孩子生来就是学习者和探索者,他们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让孩子从丰富的积极体验中获得自信和自尊。[11]
(二)过渡环节的适宜性实践概念
教师的控制强调行动的效率,儿童的主动强调儿童心理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即儿童在教育因素规范下的自主调节。这种自我调节一方面给了不同性格的孩子相当大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存在,可以表达,可以玩耍;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过渡”一词的含义,使之从人工过渡变为自然过渡,即从主动“转移”变为自动“流动”。过渡环节组织强调改变日常生活中不同环节的主体,从教师的控制到儿童自身的调节,将整个课堂生活的风格从他律变为自律。[12]
转变的教育意识要求教师在组织转变时正确认识以下问题:
(1)打破原来严格的一次完成一件事的教学时间安排,取消把一天生活的全部时间尽可能分成小块的做法,增加弹性时间,增加孩子可能“长时间做一件事”的机会;适当的过渡实践要延长孩子自由活动和释放个性的时间,为不同性格和兴趣的孩子提供空间,也要给教师实现过渡环节教育价值的机会和时间。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活动,让他们自由地给植物浇水,轻声细语...尽量把故事和游戏引入其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2)适当的过渡实践要调整作息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自行安排活动的顺序和长短,以幼儿的视角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其主体地位。区块式作息让孩子有了“长时间完成一件事”或“跨时间完成一件事”的可能性。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仍然运用游戏、音乐、故事等方法和技巧,使板块之间的过渡环节模糊、柔和,边缘相互融合。
(3)过渡环节对于儿童的日常活动来说是边缘的、不稳定的,在时间上也是非常短暂的,往往在两个活动之间。因此,需要采用弱化的方法来处理过渡环节,即将集体活动从高结构转化为开放的低结构活动,使前一种活动顺利自然地过渡到后一种活动,过渡环节与其他活动没有明显区别。
虽然high/scope的成功经验倡导从老师的控制到孩子的自主调节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老师的引导和设计,也不导致混乱无序。
第四,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实施
过渡环节的实施最需要教师的过渡技能。唐华(2007)指出过渡技能包括三种类型:主动过渡、信号过渡和线索过渡。主动过渡是指通过连接饮水、洗手、上厕所等短时活动或小型游戏、娱乐、运营活动来实现活动过渡的方式。信号过渡是指教师以音乐、钢琴声、铃声、动作、手势为信号,吸引幼儿注意力,自然将兴趣转向下一项活动,实现活动过渡的方式;基于线索的过渡是指教师通过总结前面的活动,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活动,使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成为连接两个活动的线索和手段,顺利实现活动的过渡。【13】在转角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室内集体活动的过渡中,由于人数的变化和等待的问题,使用各种简短有趣的活动进行过渡是最合适的。当孩子在两个活动之间需要上厕所、洗手、喝水时,这些活动要合理穿插,既是休息、调整,也是过渡、转化。在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的活动过渡中,信号过渡是最佳选择,因为孩子需要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条件信号将帮助孩子立即兴奋或迅速安静下来。线索过渡更适合知识联系紧密或有知识技能迁移的人,有利于帮助孩子整合知识技能,学会迁移,学以致用,促进教与保的结合。
结合《纲要》和《指南》及相关研究,适当的过渡环节应该是:
(1)提前通知孩子活动即将变更,给孩子一些预警信息和提醒;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前使用两种信号:一种是视觉信号;一类是听觉信号。视觉信号包括一天的活动流程图,显示下一个活动的图片或符号,或黄色卡片或手势提醒。听觉信号包括定时器、时钟、敲响小铃铛、播放音乐或播放轻音乐或给予口头提醒。
(2)过渡时间灵活,活动节奏合理,灵活运用歌曲、钢琴、磁带、铃声等熟悉的模式进行重复强化,引起幼儿的注意,并根据其平时的经验进行动作;让另一个大人带领一些孩子先开始下一个活动,避免被动等待;
(3)教师指导具体明确,限制每次指导次数以免造成混乱,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保证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个孩子都有目的地行走,避免大家都适度移动,把混乱减少到最低限度;让孩子承担管理教室的责任和具体任务,或者给孩子帮助同伴的机会;
(4)平衡老师和孩子发起的活动,平衡孩子主动/平静和户外/室内的活动体验;关注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差异,允许差异,分析原因,给予必要的引导。
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过渡时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手段实现其积极的教育价值,暗示儿童的过渡即将开始。暗示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非口头的。如果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过渡手指游戏、讲故事、自由阅读节奏游戏,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过渡环节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具有独立积极的教育价值,满足了不同节奏的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的需要,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日常生活。过渡环节能使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紧凑地进入下一个活动。处理好过渡环节,可以加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为儿童提供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过渡环节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被动等待现象。过渡环节表面上很小,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就儿童日常生活的活动过渡而言,两种活动形式的区别和转化的意义是教师选择过渡方式的依据。
只有关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才有机会发现和发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过渡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活动,满足幼儿的兴趣,使过渡环节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过渡环节中的等待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其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