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作家最后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吗?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分享了一些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一个单纯的朋友看了之后微信问我,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写作了。未来作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如果是,那学习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很多作家非常关心的。其实我平时接触的内容创业者大多都在焦虑三个问题:第一,富媒体(如动画、声音、短视频等)的出现会不会。)而新媒体彻底淘汰纯文字媒体?因为从信息传输效率来说,富媒体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更多;第二,文学死了吗?现在写作已经泛化,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短、软、浅”,尤其是自媒体,给纯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想象一下,如果施耐庵生在今天,《水浒传》就要改名为《震撼》!三个女人居然在密林深处和105的男人干了这事!》;第三,也就是这位简友关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写作了。编剧会被取代吗?学写作有意义吗?这三个问题我一篇文章回答不了,先回答第三个,另外两个问题在后面的文章里讨论。

这里我先抛出自己的结论:艺术化的文学创作至少在2050年之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用特定范式写作,比如通知、新闻稿等,会在短时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内容生产方式和阅读习惯,这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离不开算法和软硬件的支持。算法以公式为基础,通常根据投料数据调试公式的系数。数据喂得越多,公式系数调试的次数越多,越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人工智能的兴起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

看起来比较复杂,我举两个例子:当我们输入文字,打开“联想输入法”时,系统会自动推荐下一段文字。其推荐的依据是什么?一个是用户之前的输入记录,一个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概率。比如我打一个字,“我”。通过分析,大数据发现99%的概率是“的”字后面,90%的概率是“男”字后面,所以会先推荐“的”,再推荐“男”,以此类推,概率越低,推荐越多。网站的“推荐阅读”也是基于这个原则。根据两篇文章的关键词相似度决定推荐排名。语音识别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在一句话里说“基本”这个词,语音识别机器人要根据上下文语义从概率上判断是“基本”还是“发送”。

大致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特定范式的工作,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国际象棋和围棋之所以能被人工智能学习并击败,与它涉及大量概率运算有关。在操作方面,机器人更有优势。新闻发布有一个特定的范例,所以有模板可以遵循。在这种背景下,写稿机器人可以快速写出一篇效率更高的稿子(比如腾讯的写稿机器人,不到1分钟就写了一篇关于乌镇互联网大会的报道)。但涉及到对象塑造、剧情设计、内心活动等。,而人工智能机器人暂时无法完成。

前段时间,人工机器人在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上写了一章,题目是《哈利波特和那张看起来像一大堆灰烬的画像》。有兴趣可以搜一下。它的完成原理和“联想输入法”一样,输入一个线索,剩下的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很多人看完之后的一致评价是:内容太匪夷所思了(相信你从标题也能看出来)。

为什么我自信人工智能短期内杀不死文学?原因在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当涉及到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时,目前人工智能的方式并不多。

你猜,谁最关心人类的情感?答案是:广告商。因为品牌通常寻求与人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增强消费者的粘性和忠诚度。比如生产竹筷的,会围绕“家”这个概念来表达自己,而不是说自己的竹筷有多健康,好用。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洞察消费者的情绪,将会增强广告的效果。

目前,广告商已经与硅谷的计算机科学家合作,用人工智能研究人类的情感。这门学科叫做“情绪挖掘”,研究特定环境下人类的情绪反应。但时至今日,这门学科仍处于“形而上学”阶段,没有取得太大的实质性进展。因为每个人在同一环境下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两次同样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所以进行所谓的情绪挖掘太难了。

由于人工智能很难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所以创作出能唤起人们情感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在短期内取代文学创作者。我担心的是,人工智能造成了另一种冲击: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让文学难以生存。

今天很多人批评写作的泛化,内容越来越“短、浅、软”。这有人工智能发展的“功劳”,但更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上面提到的“推荐阅读”,很多新闻网站都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推荐阅读系统来推荐内容的。看的人越多,推荐的次数就越多。比如“XX头条”就因为标题党多、内容低俗而饱受诟病,最近被勒令整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因为读者爱看这些内容,才被多次推荐,最终导致低俗内容泛滥。

我喜欢尼尔·波兹曼的一本书《娱乐至死》。在书中,他提到,当人们选择媒体时,他们也被它所塑造。一开始人们选择了“XX头条”这个平台,但最终阅读内容和习惯都被这个平台影响和塑造。最终,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喜好和习惯,平台不得不不断推荐类似的内容。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很难破解。

上面说的推荐阅读是根据关键词的相似度来推荐的,所以也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结果:信息茧的形成。我们最终收到的是我们感兴趣的,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比如我们一直在读鸡汤,人工智能就会根据我们的阅读喜好不断的给我们推荐鸡汤。最后会养成看鸡汤的习惯,最后只会看到鸡汤,就像一个蚕蛹,困在鸡汤的蚕茧里。如何走出信息茧房?最简单的方法是去书店。在那里,各个学科的书都在一起,我们总会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短期内不会取代创作者,至少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不会。强人工智能时代,估计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我们阅读偏好和习惯的塑造,这是每一个作家和读者都应该关注的。

& lt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