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干预儿童同伴冲突的方式有哪些?

(一)干预时机问题

1.儿童同伴冲突的过早干预

案例1:

下午晚饭后,中班的王老师组织孩子们在室内玩玩具,在玩玩具车。这时,宝宝过来了。他还想玩小昭的玩具车。婴儿对小昭说:“小昭,你想借你的玩具车玩吗?”我也想玩玩具车。小昭不同意:"不,我还想玩。"你去玩你自己的玩具吧!”“宝宝非常生气,伸手抓起玩具车就玩,差点把小昭推倒。班主任王老师看到后赶了过来,一把抢过宝宝手里的玩具车,严厉地对宝宝说:“谁让你抢别人的?”如果小昭不为你打球,你为什么不推他呢?如果你伤害了他呢?还学会了打孩子?向小昭道歉!”之后,老师温柔地安慰小昭,请小昭原谅这个婴儿,并把玩具还给他。

班主任王老师在冲突一发生就选择了介入,没有给和宝宝单独解决冲突的机会。虽然教师可以有效地避免儿童在冲突中受到伤害,但这无疑剥夺了儿童发展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可以说,王老师没有把握住这次孩子冲突中的教育机会,孩子也没有从这次冲突中学到什么。

在随后的采访中,王老师坦言,这主要是怕孩子在纠纷中有暴力行为,孩子之间的冲突会升级,对冲突中的孩子造成身体伤害。王老师认为,幼儿园老师首先应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保证孩子的健康。儿童之间的同伴冲突很可能发展成儿童之间的暴力冲突。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比教育引导孩子在冲突中形成自己的冲突解决策略更重要。

孩子有矛盾的时候介入是很常见的。王老师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人。从王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之所以迫不及待地介入学龄前儿童的同伴冲突,是出于对学龄前儿童安全的考虑。但它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削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儿童在发生同伴冲突时会更加依赖老师。

2.来不及干预孩子的同伴冲突。

案例二:

今天中班足球课,黄老师让孩子们站成四排。爷爷教练组织孩子们分组练习踢足球,踢完球的孩子在队尾。打完球后,小吴然抱着球走到队伍中间。队伍中间的小朋友不高兴了,大喊:“小吴,你站错了,你插队!”站在后面!"小吴拿着球,拒绝支持任何一方。孩子们和小吴吵架了。黄先生站在足球场外,看到孩子有争执,没有立即介入。小吴拒绝到后面去选边站,所以闫妍生气地推了小吴一下。小吴手里拿着一个球,其中一个不稳地倒在地上。小吴疼得哭了。黄然老师帮助小吴。他一看,小吴的腿都淤青了。

本案中的黄老师在发现孩子的同伴冲突后没有及时介入,导致本案中的孩子发生肢体冲突,并伤害了小吴。在随后的采访中,班主任黄老师告诉我,她在发现小吴与其他孩子发生同伴冲突后,没有立即介入,主要是想给孩子一个单独解决冲突的机会,形成解决策略。这位老师说,在冲突的整个过程中,她都在严密监控,只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孩子解决冲突,在冲突升级之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即使老师们密切关注,还是有孩子在冲突中受伤。黄老师说: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教育孩子,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真的很难。

在我看来,不能过早干预儿童的同伴冲突,但教师过晚干预儿童的同伴冲突同样不可取。黄老师的初衷是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形成自己的冲突解决策略和能力。但是,一旦孩子受到身体伤害,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还会使孩子对自己的冲突解决产生恐惧,这也不利于孩子自身冲突解决策略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在户外上足球课,会更加兴奋和激动。而且孩子有容易伤害他人的足球,很可能导致孩子将语言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孩子被伤害的可能性增大,老师更难监控。因此,教师应当在自己能够控制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教育活动,避免不良后果。

(B)干预方法中的问题

1.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干预孩子的同伴冲突。

案例三:

今天,千千带来了他妈妈给他买的车。他自豪地对身边的黄啸说:“看,我妈妈给我买的新玩具真漂亮,它还会叫。你们会抓到大坏蛋吗?”黄啸也喜欢千千的小玩具警车,所以他伸手去玩千千的车。千千非常生气。他把玩具车抢了回来,朝黄啸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老师刚走进教室,看见千千正在欺负孩子们。他非常生气。张老师拉了拉:“你受得了,千千,还往孩子身上吐口水?”谁教你的?别人吐槽你你开心吗?老师威胁千千说:“今天没事可做。”。让我们班的孩子吐槽你,让你感受一下。”千千放声大哭。哭着叫我再也不要,老师,我不敢。我不想让人们唾弃我。再也不会了。”

在该案中,张老师在解决钱与的矛盾时,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教育策略。老师威胁钱停止向其他孩子吐痰是不正确的。千千只是被老师吓到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孩子吐口水是不对的。恐吓只会暂时停止孩子的行为,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这会给千千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在老师介入儿童的同伴冲突后,千千没有产生积极的情绪,他的情绪体验甚至是恐惧的。

这样做也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许多孩子喜欢模仿别人,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对于冲突中的,他从张老师那里学到的冲突解决策略是:他朝我吐口水,我朝他吐口水。教师的行为会使孩子在以后处理同伴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威胁、抱怨等策略,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干预幼儿的同伴冲突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同伴冲突双方的孩子都是通过威胁的方式进行教育,很多老师会用“不听话就不能回家/警察会把你带走/送你去别的班”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让他们不会再调皮捣蛋。表面上看,老师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同伴冲突,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粗暴的方法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只是害怕在老师的权威下犯罪,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不知道怎么改。威胁的方式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师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指挥和控制孩子。

案例4:

上午,在大班的户外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玩布球。君君跑着扔他的布球取乐。不小心,君君丢了球,他急忙去找。君君的布球落在小树旁边。小树一直想玩君君的布球。他捡起来后,没有把它还给君君,而是自己去玩了。君君环顾四周,发现小树正在玩自己的球。他走过去对小树说:“这是我的布球。还给我。”说着,君君伸手去拿球,撞倒了那本玩得很开心的小书。林老师正在看孩子们做游戏,这时她看到小书掉了下来,就走了过来。老师了解情况后,对君君说“快给小树道歉”,对小树说“君君不是故意的,原谅他吧”。

案例中,林老师帮助孩子解决了同伴冲突,虽然公平合理,也避免了孩子的安全问题。然而,她采取了迫使君君道歉的方法,没有考虑孩子们的自主权,也没有向孩子们解释道歉的理由。虽然君君向小树道歉,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道歉。经过老师的干预,君君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也不相信。他不明白撞小孩是不对的。由于负面的情绪体验,下次君君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他不一定会采用老师提供的解决策略。这样,教师的教育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这种问题在教师工作中也很常见。老师在解决孩子的同伴冲突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根据自己的观察,教师让自己去思考冲突的原因和如何解决,而不是孩子,命令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阻碍了孩子解决同伴冲突策略的形成。此外,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儿童在同伴冲突中的行为是主观武断的,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三)干预态度的问题

1.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敷衍地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案例5:

午餐时,童童和小木坐在一起吃饭。童童的手帕掉在了地上,小木正在专心吃饭。他没有看到童童的手帕在他的脚下,不小心踩了几脚,把童童的手帕弄脏了。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手帕被小木踩在脚下,大声向老师喊道:“老师,小木踩了我的手帕。”周老师忙着帮别的小朋友吃饭,没时间跟她讲道理。她对她说:“吃完饭老师会帮你处理的。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同学就忘了这件事,老师也没帮她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童童和小木之间的冲突采取了冷漠的干预态度。在事后的采访中,周老师告诉我,我之所以不理会同学和的冲突,是因为孩子们经常在争座位、你踩我手帕我碰你这种小事上发生冲突。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没有什么教育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我发现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不去干预幼儿之间冲突的情况。老师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或者认为有些冲突经常发生,缺乏教育价值。

其实老师可能会觉得每天反复干预类似的冲突很烦很没用,但是每一件小事都有它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老师应该对小孩子更有耐心。同时,即使孩子有一定的解决冲突的能力,老师也要关注正在发生的冲突,防止孩子发生意外。

2.不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权威地控制孩子。

案例6:

结束上午的活动后,小班的林老师会带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外面有点冷。老师安排孩子们在更衣室穿上外套。浩浩拿着他的外套回到教室。看到宁宁做到了自己的座位,她大声吼道:“你坐错位置了,那是我的座位。”宁宁在扣座位,没理浩浩。浩浩很生气,就用手拖着宁宁,大喊:“这是我的座位,请让开。”宁宁不肯,浩浩使劲推,不小心推了宁宁一把。林老师走过来,拉着浩浩说:“不就是一个座位吗?你呢?给宁宁道歉。”浩浩道歉后,对宁宁说:“跟孩子说没关系,唉,没错。”

案例中林老师的做法是典型的权威控制幼儿。林老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直接对宁宁和的冲突下了结论,要求向宁宁道歉,要求宁宁原谅。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林先生没有询问冲突双方的意见,没有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理由,也没有询问浩浩和宁宁是否认同自己的做法。整个过程中,林老师以权威自居,让自己代替孩子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命令孩子采用老师认为对的方法解决问题。

采访中,林老师告诉我,她这样做是因为冲突双方都是小班的孩子。在林老师眼里,小班的孩子是无能的,什么都要靠老师。他们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太懂道理。所以她才会采取这种态度来帮助孩子解决矛盾。在幼儿园,有很多老师采取权威的控制来解决孩子的同伴冲突。这些老师不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耐烦给孩子仔细解释道理。这样做,没有把冲突作为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冲突解决的结果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