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尽善尽美最初和什么艺术有关于
音乐。
出处是《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意思是“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了逃避战乱逃到齐国。他因此听到了齐国最美妙的音乐《韶》和《武》。他听后好几天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并仔细分辨两者的区别。他说《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优美,但还是有缺点的。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更加完美,人生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总想把事情做的完美一些。所以尽善尽美是人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