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明治天皇出了多少力

中日甲午战争,明治天皇出了多少力

明治时期的军队建设:天皇带头搞“国防”

1868年(明治元年)4月,明治天皇发布了《安抚亿兆·宣布国威宸翰》(后世简称为《宸翰》)。《宸翰》中的这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充分体现了日本在明治初的海洋战略,所以算是近代日本的一个“里程碑”。而清朝便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个假想敌。只不过日本如果想要要向大陆扩张,军队是其关键所在。

到了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9月13,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也是两国在近代的第一份建交文书。双方于1873年4月30日正式定约。但是,仅仅是到了1874年2月,日本借口清属台湾岛居民杀害了日本方面视为日本领土的琉球王国的居民,便于同年5月派遣日军进攻台湾,由此挑起了两国在近代的首次军事冲突。

而挑起的军事冲突中有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明治天皇。因为正是他亲自授予了西乡从道征讨台湾的委任状。

所以第一次征台失败后,明治天皇更重视军队建设。

因此当1882年11月海军大将川村纯义提出扩张海军的计划,此计划被岩仓具呈给了明治天皇,对此明治天皇12月下谕诏加强陆海军军备。

由此日本将酿造业,烟草业等税收作为海陆军的军费。特别是1886年8月1日,北洋水师“定远”号出现在日本长崎以后,击沉定远号就成了日本海军的目标。

而之所以要击沉定远号,则是因为此时的明治天皇想要侵略朝鲜的野心已经袒露无遗。所以1882年12月23日,明治天皇颁布敕谕日本是为了“和平”才出兵朝鲜。

但是面对国内财政的匮乏,明治天皇只得在1893年2月10日下了名为《建舰诏敕》谕诏。此谕诏的意思是,天皇本人6年每年减少内币30万日元,所有文武官员月俸减少一成。

天皇带头捐助“国防”后,日本国内的皇室宗亲、富豪包括寻常百姓都开始了有样学样,日本开启了“全民募捐”模式。有了资金之后。陆海军得到了大力发展。因此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近代军队。

甲午战争时明治天皇的作用

日本的国家兵权则分为两种,实际指挥权自然是武官的,但在法律上却是掌握在明治天皇手上的。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十二条写有“天皇有权决定陆海军之常备兵额”,第十三条写“有权对外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

这种被法律所赋予的统率权,使明治天皇事实上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1893年5月19日,明治天皇又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此条例规定:大本营是战时最高统帅机构,由天皇亲任最高统帅。这样的条例颁布也意味着,日本对即将到来的对清战争的统帅权其实就是在明治天皇手上。

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了全琫准领导的农民起义,一时间声势浩大,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执纲所。当时的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农民,决定请求清廷出兵“代为征讨”。早就蓄谋发侵略战争的日本得知后,认为日本可以根据《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签订),名正言顺地也能向朝鲜派兵。

由此可见明治天皇已经决定以保护日本公使和侨民的名义,出兵一个混成旅团,待事态闹大,再继续派兵。所以当清廷决定出兵时,日本不仅立即同时派兵开往朝鲜,而且在兵力数量上大大超过清军。

其实明治天皇的确没有前线作战的指挥权,但作为最高统帅,无论是出兵朝鲜还是与清开战,他都是最后的决裁者。所以发动甲午战争也正是按照明治天皇的意志。只不过仗什么时候打,大本营和前线有着不同的判断。以陆奥宗光和朝鲜前线的军队的武官派认为,战争已经开始,那就只能“应战”,而以明治天皇和伊藤内阁为代表的文官派则担心,过早的军事行动会招致列强的不满。所以明治天皇的声言绝对不是为了和平,只是单纯的做给文官派看的、操纵文武官员的“平衡术”而已。

《马关条约》最大利益获得者:明治天皇

1895年1月27日,明治天皇又在战时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确定了议和的基本条件: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要求巨额赔款和获得通商特权等。全日本从朝野到民间都要求对清国勒索。

为此在1895年3月上旬,大本营制定了甲午战争第二期作战计划要点,并准备将大本营迁推至中国旅顺半岛,此举的用意正是要加强对清朝的勒索力度。只不过当时明治天皇用身体健康不适合远征为由,任命了参谋总长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都督,总管大本营军务。

好在清廷的谈判代表李鸿章遭遇行刺。日本朝野都担心引起“国际干涉”,同时也是怕李鸿章因伤势严重而中止谈判回国,这样好不容易才用“抢”才得来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明治天皇只得在3月30日签订停战协议。并对李鸿章下达了慰问的诏谕。

此诏谕的意思很明显:天皇出于“道义”才停战。当然最不要脸的“道义”是“休战”期间,日军正在继续进攻台湾。

到了4月17日双方谈判结束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对清朝的掠夺远远超过了以往被迫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得意洋洋的明治天皇也于27日离开了战时大本营回到了东京。并且再次发布感谢日军忠勇的诏谕。

但是,就在《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后不久的4月23日,沙俄就正式照会德国和法国,提出***同对日本进行干涉,甚至计划切断远征大陆的日军与本国之间的交通。

德国这时正和沙俄在东欧发生摩擦,如果俄国出面直接干涉日本,无疑必将缓解对自己东部边境所施加的压力。而且中国这块肥肉不至于被日俄吞食,也可分享到瓜分的利益。所以德国首先同意沙俄的提议。

法国,本是俄国的同盟国,但是它唯恐德俄一旦正式开战,自己将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如果俄日发生摩擦,可以缓解德俄的紧张局势,所以它也积极表示愿与俄国一起干涉日本。

光绪帝与明治天皇的对比

治天皇出生在了血肉与硝烟弥漫的江户末年。尤其是1864年,当长州藩与幕府在京都激战的时候,幼小的他曾被炮声吓晕(没看错,真的是被吓晕)。所以等到他继位的时候,他身边的武士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著名武士西乡隆盛甚至亲自担任了剑术与马术的教官。东京的宫殿很多时候都成了明治天皇的私家“演武场”。

反观自幼长于深宫的光绪身边的人其实只有一个:慈禧。这个女人在权术方面可说是登峰造极,清王朝的一众官员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政治方面却显得非常幼稚。为了长期操纵朝政,慈禧只教会了光绪一件事:听话。尤其是在朝堂上只能听她慈禧的话。因此在整个光绪年间,大清的“皇帝”与其说是光绪,倒不如说是慈禧还更为确切点。

由此可见,当光绪皇帝只能在“驯化”中成长起来的时候,明治天皇已成为了带有浓烈武士色彩的“武家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