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碾盘”竟能卖五十多万,这块石头里藏着什么?

一座“大碾盘”竟能卖五十多万,这块石头里藏着什么?

庄乾坤

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好多村里都有大碾盘,尤其是在沂蒙地区,几乎村村有大碾盘。大碾盘是用来碾碎粮食的石器,人们曾经世世代代离不开它,究竟几千年了?暂时还没考证清楚。然而当下,大碾盘却成了稀有物品,被许多收藏家抢收,尤其是一些民俗 旅游 景点,都要摆上一座大碾盘。

无独有偶,纸上画的大碾盘也成了抢收货。

早在2013年保利秋季拍卖会和201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上,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沂蒙画派创始人、领军人何乃磊笔下的大碾盘就分别卖了51万元和56万元!

大碾盘缘何受到民俗收藏家、字画收藏家的青睐?

因为大碾盘是乡土文化的象征物,里面潜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散发着牵人情思的袅袅乡愁。

也许有人会反问,乡土文化有什么意义?

乡土文化里沉淀着厚实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传统价值观,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就浸润在乡土文化里,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道德准则就隐含在乡愁中。

作为一个生长在沂蒙地区的著名画家,何乃磊对乡土文化所包含的深远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将目光聚焦在一座座古老的大碾盘上。他对沂蒙地区传统生活场景进行概括、组合, 提炼出以大碾盘为核心的“沂蒙生活场景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美学符号, 让人一看就是沂蒙样儿。“沂蒙生活场景画”中的物象虽多,但其常用的基本元素大致如下:

大碾盘,小山羊,

玉米棒子石头墙。

鸡儿鸣,鸭儿唱,

南瓜葫芦挂满秧。

果茂粮丰年景好,

沂蒙人家乐洋洋。

在沂蒙地区,每个村曾经都有一二座碾盘,很多碾盘与村庄的年龄相近,大都有几百年的 历史 。那时候立一座碾盘绝非易事!沂蒙地区地质构成多为易碎的石灰岩,不适合做碾(磨),而最适合做碾(磨)的石料是东部沿海地带的花岗岩,当地称海石。在那种近乎原始的交通条件下,将直径三米左右的巨大碾盘和直径一米左右的碾磙,从东部山区运到沂蒙各地,相隔几十公里、乃至一百多公里,翻越多少山、跨越多少河!靡费多少人力财力!因此,大碾盘就成为每一个村子重要的财产。有的碾靠全村集资置办,它体现了乡亲们和衷***济的团结精神;有的碾靠一个或几个大户人家出资置办,虽为私有财产,但是全村***用,它体现了一种奉献、慈善精神。年代久远了,大家也就忘了它的权属,无论在心理感受上,还是实际存在上,它们都成了每一个村里的公有财产、公***设施。几百年来,沂蒙地区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要靠这一盘盘老碾来碾压,它们碾压成的齑粉,养活了一辈又一辈沂蒙人!人们感念它,敬畏它,把它当做神,总是在过年的时候给它烧张纸钱,向它表达谢意、敬意。

大碾盘都安置在村子较宽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大碾场。大碾场是一个村子演绎人伦道德、乡间秩序和爱恨情仇的场所。大碾磙从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推动碾磙至少要有两三人协作,这时候,人伦道德在大碾场上发酵、弥漫,邻里之间、亲疏之间、老幼之间、强弱之间需要互帮互助,年轻体壮的帮年老体弱的推,晚辈帮长辈推,长者帮幼者推,感恩者帮施恩者推,一幕幕暖人、感人的景象在这里上演。推碾是有秩序的,一般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推碾,但是,美好的人伦道德会让惯常的秩序在这里发生合情合理的变化,晚辈让长辈先推,事缓的让事急的先推,推碾前大家都略作谦让,邻里间的 情感 在这里传递着、漫延着,让人心变得温馨、曼妙。

当然,大碾场上不只是春晖融融,偶尔也会有冷风骤雨,个别强梁者冲撞伦理、破坏秩序,甚至引发冲突,惹得大家侧目。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矛盾,有时也会在大碾场上碰燃。但是,这并不妨碍大碾场传承美好道德的特殊功能,因为大碾盘是公***设施,所以大碾场也就成为公***场所,是聚集人气的地方,推碾的时候,总是能聚集起三五成群的人们,邻里街坊间的故事在这里传递,张家的长,李家的短,包括个别挑衅推碾秩序者,在这里都得到评判,谁被人们交口夸赞,谁被人们戳脊梁骨,总是黑白分明。人心是杆称,谁的良心有几两几钱,大碾场上称得一毫不差。大碾场,俨然是一个道德讲堂,几百年来,沂蒙乡土 社会 形成的天理人伦、道德准则在碾道上一圈又一圈地循环着、延续着,圈约着乡亲的心灵,保障了乡土风气的淳朴、安宁。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的大碾盘(包括磨盘)又披上了一层红色光环。谁也无法统计,有多少裹着小脚的沂蒙大嫚、沂蒙媳妇在碾道儿上披星戴月地转了多少个圈儿!碾道儿上浸泡了她们多少汗水!大碾盘上碾过了多少军粮!被陈毅同志亲切称赞的“沂蒙六姐妹”就是靠大碾盘(包括磨盘)为解放军碾磨出了无数军粮!因此,一些曾经在沂蒙地区战斗过的老战士,一看到何乃磊画的大碾盘、大磨盘就激情难抑,热泪盈眶!大碾盘、大磨盘,牵动了多少人的 情感 !

然而,机械化时代到来了,人们用不着它了,逐渐冷落它,不再把它当做神,过年的时候忘了给它烧纸,时间久了,它的神圣色彩褪去,许多人把它们当做普通的石头,錾成碎块,当做磊墙、砌渠的石料。老碾粉碎了无数粮食,喂养了无数子孙,最后却被子孙粉碎了。为沂蒙人劳碌了几百年的老碾们、老磨们,正在一步步地消失。

正因为大碾盘具有特殊的乡土文化意义,作为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才呕心沥血、精皴细描大碾盘、大磨盘)。在何乃磊的影响下,沂蒙画派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刻满沧桑的大碾盘、大磨盘。

正因为沂蒙画派为大碾盘、大磨盘留下了土得掉渣儿的“遗像”,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正因为大碾盘、大磨盘散发着浓浓的乡土味儿,才让人们嗅到了童年,嗅到了 历史 的烟熏,嗅到了沂蒙乡间淳朴、敦厚的人伦与风尚。

有评论家说:“沂蒙画派,让人想家”,沂蒙画派之所以让人想家,就是因为作品中包含着浓浓的乡愁。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能够承载乡愁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少,而保留住文化遗存,保留住乡愁,则成为有识之士的文化使命与担当,沂蒙画派正是自觉地担当了这样的使命。

乡土气息,使沂蒙画派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审美感受,因而牵动了大多数人的心,成为沂蒙画派走向大多数人心灵的桥梁。 沂蒙画派要永远保持自身的乡土气息,愈浓厚,则愈鲜明;愈鲜明,则愈长久。

大碾盘,因为有了沂蒙画派,才得以矗立在人们心中。

何乃磊简介

何乃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1953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沂蒙画派研究院院长,一级美术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何乃磊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1974年作品《重新安排山河》获山东省青年画家国画邀请赛一等奖。

1986年,作品《踏青》获文化部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987年,《踏青》由文化部选送,至澳大利亚、巴拿马、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展出。

九十年代之后,何乃磊的作品十几次入选全国大展、大赛,并屡获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1995—1997年,多幅作品应邀参加全国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

1994年,赴韩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赴日本举办中国画四人联展。

2008年,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沂蒙风情——何乃磊国画作品展”。

何乃磊在个人艺术创作成就斐然的同时,还一腔热情地推动家乡美术事业的发展。何乃磊历任乡镇文化站长、县文化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席团委员、副主席,职务不断升迁,但一直心系群众的美术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活动。早在乡文化站、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就与同事们一起为群众编印绘画基础知识读本,持续不断地开展公益性培训活动、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带领“文化下乡小分队”骑着自行车到乡镇文化站、农村大集上开展美术辅导,为群众送字送画送学习资料,传播书画文化;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在县城开办培训班。几十年来,经他培训、指导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达数千人次。在为家乡直接培育了大批美术人才的同时,也因为他的示范、引导、鼓舞作用,大批群众走上爱好书画的道路。

何乃磊是沂蒙画派的创始人物,也是领军人物。他在长期的沂蒙生活体验与描绘沂蒙的美术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提炼出具有美学意义的沂蒙生活元素符号,进行了有机组合,创造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生活场景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在当代中国画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何乃磊画的是沂蒙生活场景,但是,那一幅幅沂蒙生活场景画却打动了无数天南地北人,牵动了八方乡愁。虽非故乡旧井巷,却是灵魂栖息地,那一盘盘苍老的石碾、石磨,那一柱柱金黄的玉米,那一颗颗滚圆的大南瓜,那一只活泼可爱的山羊、鸡鸭,那一段段斑驳的石墙,构成了无数人***同的精神家园。1998年,国画大师许麟庐先生观看了何乃磊的画后,感动地掉泪,说“我看到你那悠悠的蒙山情,又回忆起我的童年啊。怀旧的时候不禁掉泪,谁说画打动不了人?主要是画家抓不住心。”“你不要离开山东这块宝地,你要画好沂蒙风情,必成大家”,并为何乃磊题字: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何乃磊的绘画风格和绘画题材在沂蒙子弟中被广泛学习、传承、传播,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学习、传承何氏风格为主的画家队伍。看到这支队伍不断发展,何乃磊脑海中萌生了“沂蒙画派”的学术概念和创建沂蒙画派的想法。这一概念和想法得到有关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特别是得到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于钦彦同志的大力赞同和支持,并以山东省文联的名义印发了《关于批准成立“山东沂蒙画派研究院”的批示》(鲁文联字[2011]24号),使“沂蒙画派”这一概念得到官方专业机构的认可。何乃磊亲手筹建了山东沂蒙画派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带动作用和组织、领导作用,推动了沂蒙画派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组织联络工作,为沂蒙画派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乃磊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 社会 ,先后向希望工程、困难儿童捐画240余幅,捐款捐物30万余元。他带领沂蒙画派深入沂蒙山腹地写生时,多次看望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老党员等英模人物,不仅以这些英模人物为素材写生,而且为她们送画、送彩电、送钱物等。他先后被评为临沂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照市德艺双馨艺术家,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日照文艺突出贡献奖”,被中华人民***和国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被中华人民***和国人事部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贡献奖”。

相关链接 他当上“沂蒙寨主”,竟然靠三十年前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