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能在逆境中成为伟大的人才?
一、人才不良成长的原因分析
(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制度。
时代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扼杀和阻碍某些人才的进步和涌现,造成人才成长的逆境。太平盛世对军事人才需求不足,不利于人民军事才能的施展,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社会“逆境”;在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或世界解体的时代,有军事才能的人应运而生,以显示自己的抱负。但在这个时代,拥有科技天赋和文艺特长的人才,往往面临着读书报国无门的不利局面。可见,“现状”对特定人才的成长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人类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来看,封建制度和神权政治是最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对人才的摧残也是最大的。中世纪的欧洲,军事人事制度以封建门第为中心,军官地位是少数贵族的世袭特权,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女成为军官、展示和发挥军事才能的渠道。隋唐以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个限制人们充分发挥才能的陷阱。广大劳动者因为生活,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可能参加科举,也不可能脱离职业。明清时期用八股文来选士,考生只能画一瓢,替古人说话,不能有独立的思想。科举制度成了束缚人成才的枷锁。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才被埋没在这种制度逆境中。
(二)落后的观念和旧习惯。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旧观念、旧习惯造成了种种逆境,至今仍束缚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首先是关于论资排辈的习惯性逆境。一个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人能否进入他的位置,取决于他的资历。“愚者贤者皆有资格”,升职必须“按资格排名,一任接着一任”。资历浅的要服从安排,长年累月吃苦,甚至长期埋在土里。二是嫉妒人才的人际逆境。在一个充满嫉妒的环境中,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即使有成绩,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觉得“心动”。有些人不允许人才脱颖而出,甚至有些领导缺乏应有的气度。他们宁愿让有才能的人白白被抛弃,也不愿让他们“露脸”,导致潜在人才“被龙卡住,与虎躺在一起”。第三,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逆境。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保守内向的心理性格视为自尊的美德。“聪明不如躲躲藏藏”、“不要教别人游泳”之类的人生哲学,是出于所谓“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对工作有建议和想法,有学术研究和见解,甚至对一些权威结论有怀疑,但不露痕迹,因为一旦闹笑话,就会被羞辱,被轻视,失去“自尊”。如此一来,有多少洞见被抹杀,又有多少创作可以胎死腹中?不恰当地强调自尊,无异于给自己制造精神枷锁和心理逆境。
(三)人才发展不平衡。
在长跑比赛中,冲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风阻或逆风。同理,人才的发展进步,一旦某人成名,甚至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和身边的人对其关注度更高,对其期望更高,要求更苛刻,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压力,也可以称之为一种“顺境”。
还有一种是马太效应导致的逆境:由于人才成长的进度不同,走在前面的优秀人才容易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获得荣誉和奖励;那些不为人知的潜在人才,很难被认可,往往受困于“马太效应”和逆境。“马太效应”往往以牺牲潜在人才的发展为代价来促进优秀人才的发展,从而剥夺了潜在人才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马太效应”通过这种“剥夺”机制,对潜在人才的成长起到人为制造逆境的障碍作用,不仅压抑人才,也埋葬人才。
(四)人才的性格特征使之如此。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说:“一个有才华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有个性,只有这样,他才能不适应社会准备的为数不多的模具,以省去他的成员们形成个人个性的麻烦而不感到受到伤害。”人才的这种鲜明的个性,往往是旧的传统观念、腐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习惯所不能容忍的。越是优秀的人才,越是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因此,个性鲜明的人才往往面临社会逆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那些立志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要反抗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们的人格必然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而如果历史上的思想巨人、政治巨人都如此知足、顺从,那么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对他们来说就不构成逆境,但那样的话,他们就不是历史巨人了。同时,那些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才,有时也难免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一些与之接触的人,容易树敌、记仇。此外,他们的才华出众,也经常被人讨厌。如果有一些倔强和固执,就很难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人才独特的性格往往在自身逆境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客观条件和人才地位使然。
逆境往往是由社会客观条件、人才自身条件、人才在成长中的地位决定的。家庭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是父母的社会地位造成的,无法改变;天灾人祸,突如其来,无可奈何,不可抗拒;大病、意外残疾、先天不足、身体缺陷是人生的不幸,谁也无能为力;人轻言轻语,没有才华,只能默默等待机会;初来乍到,环境不利,人也不熟,还不能开始工作,只好从头开始。各种风险、灾难、贫穷、困苦、逆境所造成的逆境,是永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选择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这是人在客观世界中被动性的体现。
二、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析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逆境确实对某些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逆境中成为成功者,也不能以逆境中成功的现象来否定顺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对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辩证的分析。
(A)逆境中布满荆棘,但也包含成功的机会。
逆境对人才的成长确实有很多不利之处,但正如培根所说,“厄运中往往会出现奇迹”。逆境往往蕴含着创造奇迹、走向成功的大好机会。
古人说,祸不单行。一个具有敏锐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智者,总能打破常规,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找到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对策。1791年深秋,法军入侵荷兰,荷兰挖了一条运河作为退路。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拿破仑得知树上的蜘蛛吐出了很多网。根据知识和经验,他判断马上会有寒潮来袭,于是下达了停止撤退,准备进攻的命令。很快,寒风凛冽,河水一夜结冰。法军跨过瓦尔河,一举攻占了荷兰要塞乌得勒支,避免了一场功亏一篑。这是拿破仑在逆境中发现机遇的成功范例。黎明前特别黑暗,成功前特别艰难。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在危机中坚持,熬过最困难的时期,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和奇迹的出现。
(二)逆境压抑了人才,但也激发了人才成长的强大动力。
逆境给人才的成长制造困难,形成压力和压抑,使人才的成长受挫。但正如《菜根谭》所言:“逆境中,周身针满贬低药石,石之节不自知;繁华之时,尽卖矛膏骨而不自知。”如果长期处于繁华之中,就容易出现骄奢淫逸、奢侈懒散的现象。而人在逆境中,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渴望成功,有强烈的成功学动机,所以往往能取得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实正是如此,有钱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多到不成器。出身贫寒的人总是处于苦恼之中。逆境让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巨大的压力,压力能激发强大的动力。当然,这种能动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成功人士所采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逆境磨砺了人才,也磨砺了他们优秀的人格。
树木受伤的部分往往会变得最坚硬。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在经历了逆境的痛苦和磨难之后,他们可以磨砺出优秀的人格。立志成才的年轻人,如果能经历一段逆境,处于人生的“低谷”,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意外和磨难,都有能力应对和承受。
年少时苦难磨砺性情,能抑浊扬大业。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因年轻时反对种族隔离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27年,三个看守总是找借口欺负他。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南非总统。在监狱中守护他的三名警卫也被邀请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也向他们毕恭毕敬地致敬。如此宽广的胸怀让所有与会的政要和贵宾都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的时候没有耐心,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的监狱岁月的悲惨经历给了他思考的时间,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应对自己的痛苦。苦难让他清醒,让他克服了人格的弱点,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傅雷曾说:“不经灾难磨炼而超脱,是轻狂。”这句话非常深刻。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使人学会控制自己的人格,适当张扬自己的人格,而不成为人格的奴隶,消除人格中的不良倾向,从而成为和谐发展、与社会交融的有用人才。
(D)逆境是不幸造成的,但也使人才得到升华补偿。
生理学中的“补偿功能”认为,如果人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或不完全,其他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弥补不足。比如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手和脚的触觉特别优秀。他甚至可以通过声音和触觉分辨出人的脸和图像。
补偿原则同样适用于身处逆境的人。斯蒂芬·霍金二十多岁就瘫痪了,后来甚至不能说话,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史铁生患有严重的肾病,但最终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杨小凯遭受了十年监禁,但他也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完成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因不幸而成功,因幸福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