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余数除法的讲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讲稿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讲稿怎么写?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带余数的除法》讲稿范文,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带余数的除法》讲稿1首先说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用余数表示除法公式中的商和余数。通过独立探索明确余数一定小于除数。会运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感知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确具体运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独立运营,有经验。

为了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识,我设计了一个挥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挥棒的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反思性沟通与应用改进

在讲授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棍子的例子,鼓励学生逐步猜测、验证、抽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带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第三,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学习带余数的除法是建立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中除法公式的写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新课前一定要复习这两个知识点,为探索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心理做好准备。

我用复习导入,“用18根棍子,每三根棍子一个三角形,可以放多少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18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际操作和独立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公式表示带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木棒做一个正方形。学生演示:学生放两个,剩下1。课堂交流:让学生分别讲一讲放一根棍子的过程,讲清楚剩下的是多余的,你不能放一个原始的数字,这样就把余数的意思讲清楚了。然后,我让学生充分体验除法公式中横竖部分的名称和含义。然后放一个有十根棍子的正方形,列出横线方程和竖线形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最后依次列出了12、13、14、15、16可以放置多少个方块的水平划分方程。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公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们普遍得出结论,余数是除数。

3.巩固新知识,享受快乐。

在这一部分,我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

《带余数的除法》讲稿2一、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先研究“刚完分”的情况,再研究“分完还余数”的情况。带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授这一课时,我着重于“余数的理解和意义”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等分几个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用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够根据平均剩余活动量写出除法公式,正确表示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采用教学方法:独立操作,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探索新知识,我设计了一个摆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第三,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和铺垫

1,钟摆。用九根棍子可以挥出多少个三角形?(2小或1大)

2.告诉我你怎么说的?

9支,每3支,可以放3个小三角形。

9根棍子,每9根棍子,可以摆动1个小三角形。

3、柱计算

放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是什么意思?3呢?

放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2)探索新知识

1,教学示例1

(1)老师:今天是儿童节。学生们将在班级聚会上摆放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他们打算每两个草莓放一个盘子。现在有六个草莓。请拿出你的水果学习工具,用六个学习工具代表六个草莓放在桌子上。

老师:你能放多少个盘子?有剩余吗?

(可以放三套,刚放完,没剩)

老师: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如何制定?6÷2=3(磁盘)

(2)如果有七个草莓而不是六个呢?我们再开始荡吧,看看有没有剩的。

老师:剩下的能平分吗?

老师:平均分后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公式表示吗?如果有,怎么表达?

(注:7最多三个2,剩下的1不够分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公式:7÷2=3(圆盘)...1(件)

(总结:为了区分余数和商,我们需要用六个点来分隔。我们称这种除法为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并比较两个公式6÷2=3和7 ÷ 2 = 3...1,并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究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但是不够分,剩下的部分不够分。

老师:想想吧。平均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带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是什么意思?

2.这样做

(1)学生自主圈出书,填空,完成1题。

反馈沟通:17÷2=8(集团)...1(单位)

23÷3=7(组)...2(件)

这两个公式的商数和余数分别是多少,分别是什么意思?

(2)完成第二题。

先用学习工具按要求摆一个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同学的填空情况,分别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是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习题14》题1。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三种安装方式。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出,然后填空。老师点名回答。

2.完成教材《习题14》第二题。

展示题目:17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多少?还剩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棍子代替红果打一分,看每份能打多少分,有没有剩余。

全班集体交流,集体批改。

第四,课堂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带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知道了除法,知道除法可以用来相等地计算一个数。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整除,大家在没有计算或者整除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不能整除的。这节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分后有时有加分”的含义?

《带余数的除法》讲稿3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基于学生在表中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带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带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巩固带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三位数如何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解决有关规律安排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体验应用带余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解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题中的作用和意义与规律排列和解题有关。

二、说学习情况: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正逐步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有必要用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困难。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理解余数在解决规则排列相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提出、思考和写作等活动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辅以对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和学的方法: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操作、小组交流、报告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规律排列相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解开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游戏进口

玩“你说我在看”的游戏。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方便揭示话题。

(3)探索新知识

1.创建情景并提出问题。

(1)找出模式

(2)提问:16国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了道路。

2.探索解决方法

(1)想(2)摆

报道:16是哪边的?用文字描述。

(3)公式:

能结合问题的意思谈谈这个公式的含义吗?

17号旗是什么颜色?怎么做公式?

18国旗是什么颜色?怎么做公式?

3.归纳:余数是多少,答案是本组第一个;没有余数表示刚做完,答案是本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然后分组交流,再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要求。

(4)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根手指上?30怎么样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顺序念“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单词?

设计意图:设计这些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还对学生进行了充满关怀的思想教育。总之,学生的应用意识大大提高,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总结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收获,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第六,反思

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这个班的问题很多,很多地方需要优化。主要问题是:

1,我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还可以更正确。“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了。不信任学生,指导太多,不应该重复孩子说过的话。我应该找其他同学告诉我。

3.准备学生不够细致。上一次练习,我用余数除法高估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导致错误较多。如果让他们把公式写在练习本上,估计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使用的语言不够完整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很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我的课堂还有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上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余数除法的讲稿4 I .教材

带余数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到表外除法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刚学完表中的除法,更习惯用乘方公式求商,而带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方公式中求商,但学生很难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和具体写法。总之,大三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很大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摆一摆,分一点,生活中大量的例子,理解“余数”的基本概念。

2.学习带余数除法的试凑法、书写格式、带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

1,精彩介绍。我猜主要是通过游戏。这个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学完这一课,孩子可以和老师一样猜出圆圈的颜色。

2.感受新知,探索新知。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享一个橘子。六个橘子分三份,七个橘子分三份。

分了之后,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会说第一个分数完了,第二个分数还剩一个。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孩子,问:如果每人分两个苹果,你能这样分吗?这时候会有同学回答,五个孩子可以分成三个孩子,每个孩子1,还剩两个。这时候老师问:两个孩子可以再分吗?学生会回答,我分不了。通过这个坏节,学生有了“不能除尽的就是余数”的基本概念

(3)老师手里有10颗五角星。对于今天表现最好的四个同学,他应该怎么分?谁来帮老师分?让多个学生上来打一分,老师会对他们得分的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打不到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表达。用数学方法展示上一次除法的结果,然后翻开书的50页,参考例题,学习如何横竖写出带余数的除法。在学生写完之后,老师会给出简短的评论,并解释每一部分的意思。我觉得这些同学可以自学竖除法。

接下来通过测评活动,看看动物们做的对不对。展示三个竖式,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你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不小心做错了,余数大于除数,可以再除。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能被除的是余数,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练习和巩固新知识。通过直观练习,40÷7,26÷6,让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完了,给个集体点评。这个环节可以清楚地找出学生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很清楚“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试商不是问题。

5.回到“猜”这个游戏。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的颜色的。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吗?这时师生共同讨论这种方法,从而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猜。然后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去划船。每艘船最多可容纳7人。我们班39个孩子需要几条船?这个例子把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说说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论我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门课让学生把中学和学习玩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余数”的概念,提高思维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