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一3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3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独山县腰榜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耀邦乡位于独山以南70公里。合并后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00亩,总人口1,3800人。全乡农民工约9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567人,妇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438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对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姚浜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自2006年起,姚浜乡中心学校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每年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并将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告中。每年年初,对全乡9所完全小学、3个教学点和9年制义务小学、幼儿园进行全面调查,对劳务输出较大的村发放问卷。结合本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总体情况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本次调查,我乡2280名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567名,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孩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此外,还有70名流动儿童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为了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是父母在外打工,一个在家的留守儿童。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工作抚养孩子。其中,15%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5%委托亲友抚养。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80%左右能按时完成作业,自理能力强,但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较低,成绩优秀的很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良好的占25%,行为习惯中等的占45%。其中,约30%的人说谎、打架、懒惰、沉迷于看电视、游戏、上网和吸烟。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父母也忙于家务和农活,与子女沟通较少,疏于照顾,更谈不上给予子女适当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甚至心理上,都比同龄儿童有更多的问题。这些孩子中5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关爱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无力帮助孩子学习,或者没有这种意识,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几代亲戚照顾。他们大多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纵容放任。另外,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抵御不了现代社会的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乡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好的不到10%,90%以上成绩一般或较低。

2.代际教育不足。据调查,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彼此分离的。因为祖孙之间的年龄差距一般在50岁左右,而祖孙之间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的想法和观念与孙辈相差甚远,很难沟通。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做农活来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人生病了,无法照顾他们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精力同时照顾几个孙子。此外,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

3.人格发展不完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关心温饱,不愿意管理教育或者不擅长教育,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和人际交往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冲突。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孩子孤独冷漠,亲子关系发生了负面变化,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此外,在缺乏父母关爱、缺乏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焦虑,这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对策和措施

农村儿童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健康成长,腰榜乡中心学校与乡党委、政府合作采取了一些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要加大对学校义务教育的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对于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以去寄宿制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2.乡党委加大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在经济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让一些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同时,还利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采取有效措施。

3、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服务职能和家庭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吸引力。

5.学校各科教师、主要管理人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减少他们的心理问题。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大型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节的班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的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有吸引力,缓解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7.开展了制度化家访,逐步建立了由学校和“留守儿童”照料者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过以上措施,我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留守儿童”这一普遍问题得到了有效制约。有力地证明了类似事件极少,以及“留守儿童”辍学的数量。

四。建议

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变得困难。“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教育不到位,是不良习惯的惯犯,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难度。

1,家庭教育。

首先,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尽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充满关爱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关心孩子。第三,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

2.学校教育。

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求所有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进行登记备案,进行专项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第二,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校内外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力产生合力。第三,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第四,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活动课,帮助引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问题,缓解他们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他们沟通,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获得生活上的温暖。

3.政府和社会。

留守学生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仅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三农”问题的衍生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