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每人每月花多少钱?
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1.孩子的消费水平在一步步上升。
在这次调查中,三个调查组还报告了儿童在消费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盲目追求高消费;2.和名牌比,互相比;3.炫耀自己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存在巨大反差。
三个调查组举报的消费陋习中,前四条是:乱花钱,多花钱;和名牌比,互相比;没有节约意识;盲目追求高消费,爱享受。这四项在家长、老师、孩子的报告中只是排名不同,但都排在前四项。
此外,其他一些调查问卷也充分说明了儿童消费中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
2001六一前夕,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Xi安五大消费领先城市的儿童消费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五城市0至12岁儿童月平均消费高达每人897元,五城市儿童月消费总额约为40亿元。五大城市0到12的儿童约441000人,月消费总额近40亿,按平均每人每月897元计算。其中上海市场最大,超过16亿元;北京和广州分别为9.6亿元和7亿元;五城市儿童年消费超过475亿元。北京儿童月均消费仅次于广州,月均消费1009元。
这让人想起米兰资讯公司1998在上述五个城市进行的同样调查。结果显示,0至12岁儿童每月消费超过35亿元,其中北京和上海位列第一,北京12岁以下儿童每月消费14亿元。三年不到,五城儿童消费增长近5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国内9家调查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大中城市的联合调查显示,孩子们的小金库大得惊人!中国城市6 ~ 15岁的孩子,零花钱和压岁钱高达56亿元。上述9个大中城市的450万6-15岁儿童中,87%有零花钱和压岁钱。他们平均每个月能从父母和亲戚那里拿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拿到的压岁钱高达730元。
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大城市873名中小学生的零花钱及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孩子每月零花钱是四城市中最高的,平均每人每月1.48元(如下图);而且大部分都是父母给的,主要用来打扮,偶像化,买游戏光盘。调查显示,10%的北京孩子每月零花钱在300元以上,其中3.23%的小学生每月零花钱在500元以上,居四城之首。调查显示,北京孩子的自立意识相对较弱。
也许读者会认为我们所列举的是高收入城市儿童的消费。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消费水平。调查显示,与其他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更多。Xi安的孩子是最富有的,每年的零花钱是349元。其次是成都,平均324元;广州和北京分别为254和218元;上海的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最少,为195元。中等收入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1元到1750元之间)在孩子吃穿上的花费比例较高;高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2500元)对子女教育更为重视,子女教育支出占子女消费总支出的27.4%,占比最高。
对于当代孩子的消费水平,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在不同的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数据。
那么,孩子花大钱都花在哪里了呢?通过对儿童消费结构的分析,发现目前儿童消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消费,即温饱消费;二是消费的享受,即购买各种玩具、假期旅游、参观、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第三,发展型消费,即用于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投资。
2.盲目,攀比,炫耀,追求高端。
我们知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必然是由一定的消费行为构成的。孩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背后是什么?研究表明,是孩子盲目的、攀比的、炫耀的、追求高端的消费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一些家长的偏颇认识,媒体的误导,以及一些厂商唯利是图的本质,孩子在消费行为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比如盲目消费。目前儿童消费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爱情和心理补偿的驱使下,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甚至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害。
孩子的盲目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过于相信广告,买什么时尚,买什么广告多,买什么新产品,最后形成随意吃零食、吞保健品等不良行为。
有的孩子嘴里零食不离口,破坏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据上海某市属医院儿科统计,近五年来在该院住院的患儿中,通过胃镜和X线检查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较前五年增加了近两倍,且有低龄化趋势。在4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也时有发生。临床医生认为,其中一个因素是这些孩子大多有吃零食的习惯,偏食,挑食,饮食不规律。他们不能定时定量一日三餐,但他们用奶油蛋糕和冷饮代替正常饮食。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胃病。
杭州市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72%的小学生对零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2.7%的人经常吃零食,其中50%的人认为吃零食比吃东西更美味,离不开零食。
在保健品的消费方面,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轻信“你要100%”、“含有上百种有效成分”的宣传,随意吞下保健品。据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城市的医务人员调查,10岁以下的儿童中,83%的人服用各种营养液。据有关部门统计,营养占城市儿童总消费量的20%。盲目服用营养品导致孩子厌食、性早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16名性早熟儿童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都服用了人参、蜂王浆等口服液。
比如对比消费。给同学过生日、毕业送贺卡、笔记本,目前已经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上不了台面”。一份礼物一百元。你给我一块手表,我给你一双运动鞋。客人必须去酒店。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南京某中学学生过生日花了2700元,请同学去饭店吃饭!
比如炫耀消费。为了不“低人一等”,穿名牌衣服。一双鞋几百块,一套西装几千块,说买就买。南京某中学学生,穿着420元起的金利来衬衫,580元起的鳄鱼夹克,穿着620元起的休闲鞋。问他为什么不买普通衣服,他说“没风格”。
比如高端消费。父母不再考虑衣服的质感是否结实耐用,而是注重款式和颜色的选择,注重把孩子打扮得更加漂亮时尚。在一些“精品屋”里,经常挂着童装精品店。虽然价格惊人,但还是有不少买家。在当代中国儿童发展调查中,当中小学生被问到“你最贵的一件衣服花了多少钱?”,他们选择60元以下,城市32.2%,农村72.4%。选择71元~ 110元,城市28.2%,农村19.1%;选择111元~ 200元,城市27.3%,农村7.0%;一个学生最贵的衣服高达3000元。
3.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差很大。
在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儿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在对当代中国儿童发展的调查中,高达95.3%的孩子认为“父母挣钱不容易,应该存起来”;有89.1%的人对“不管父母挣多少钱,孩子都应该多花”持否定态度,只有10.9%的人持赞成态度。93.0%的孩子对“一个人花得起钱才算有面子”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只有7.0%的孩子认同这种说法。
对于名牌产品,72.7%的孩子赞同“买的时候实用是第一位的,是否名牌是次要的”这一说法,而26.2%的孩子持否定态度;
关于存钱,86.8%的孩子赞同“从小多存钱少花钱”的说法,只有13.2%持否定态度;
但是根据我们前面引用的数据,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当我们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行为,纠正他们不良的消费习惯时,观念和行为的差异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大的阻力。这也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