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是指哪个国家?
独立日:4月27日(1945)
国庆节:65438+10月26日(1955)
国旗:长方形,长宽比为3: 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国旗中心为奥地利国徽。这面旗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奥匈帝国。据说巴尔本堡公爵在与英国国王理查德一世激战时,几乎所有公爵的白色制服都被鲜血染红了,只在他的剑上留下了一个白色的印记。从那以后,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作为战旗的颜色。1786年,约瑟夫二世国王将红白旗作为全军旗帜,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需要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一只鹰。黑鹰头戴金冠,爪子分别握着金锤和镰刀。它胸前的盾牌上有国旗图案,爪子上也套着断链。鹰是奥地利的象征,墙上的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民和工人,断链象征奥地利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国歌:“让我们携手”
国花:雪绒花
国鸟:家燕
国石:珍贵的蛋白石
国家元首:海因茨·菲舍尔总统,2004年7月就职;沃尔夫冈·许塞尔总理于2000年2月就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塞尔巴赫于2004年7月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83858平方公里。欧洲中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它东临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接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接德国和捷克共和国。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洛克纳山海拔3797米,是中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和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长约350公里。有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和奥地利与匈牙利交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温带阔叶林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年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65,438+065,438+00,000 (2000年),大部分是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000人,占9.3%。少数民族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是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维也纳,人口65,438+0,563,000 (2000)。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自治市,84个区,最低一级2355个乡。这九个州是:布尔根兰、肯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里亚、蒂罗尔、福拉德贝格和维也纳。设立州级以下的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凯尔特人在此建立诺里康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和阿勒曼尼人进入该国居住,使得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基督化。公元996年,“奥地利”首次在史书中被提及。12世纪中叶形成公国,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成为独立国家。1276被神圣罗马帝国占领,1278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获得了对匈牙利的主权。弗朗茨二世于1804年采用了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职务。1815,维也纳会议后,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成立。1860-1866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在普奥战争中失利,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次年,它与匈牙利签订协议,建立了一个双重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军队战败,帝国随即崩溃。1918 165438+10月12奥地利宣布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盟军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1945。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全境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1955年5月,四国与奥地利签订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所有的占领军都撤走了。同年,10年10月26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永久立法,宣布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在其境内建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生效1920 165438+10月10。两个附则分别在1925和1929通过。1934宪法废止。1945年奥地利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及其两个附则仍然有效。根据宪法,奥地利是一个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是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由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共同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宣誓就职,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是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位于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工业的特点是高度国有化。国有企业控制着95%的基础产业和85%以上的电力产业,产值和从业人数占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奥地利的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煤焦油等,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成套工业机械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齿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和钻探设备。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另一个主要部门。主要生产卡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零配件。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产业,主要开采铁矿石、褐煤、钨、石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石和应时。主要矿物有石墨和镁,以及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森林和水资源丰富。森林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有400万公顷林场和9.9亿立方米木材。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自足。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业,主要旅游点有蒂罗尔、萨尔茨堡、克伦顿和维也纳。奥地利的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运输、化工产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共有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冠》、《信使》、《新闻》、《标准》、《萨尔茨堡消息报》和《维也纳日报》。有三个主要的杂志:《新闻周刊》,规格和侧视。奥地利通讯社1946成立,为奥地利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新闻,有时还发布奥地利官方新闻。1924建立了一个电台。1999有四个电台,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四种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在1957推出。
文化:说起奥地利,大家都知道它的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以及出生在德国但长期居住在奥地利的贝多芬。这些音乐家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奥地利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被公认为世界领先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的交通费都由国家承担。任何持有高中文凭的人都可以不经努力就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建于1365,是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去主人家做客或应邀赴宴时,可以穿深色衣服,也可以穿浅色衣服。较正式、重要的场合(如重要人物出席的场合),宜穿深色衣服以示庄重,婚礼或生日庆典可穿浅色衣服;你必须穿深色衣服去听音乐会和歌剧。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其明星标志。鸽子越多,餐厅越高级,最高四星。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如果是工作宴礼品,可以免除;私人宴会需要礼物。轶事:日食期间吃了五顿饭的奥地利人> & gt& gt
景点: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级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城”的主要标志,被誉为“世界歌剧中心”。建于1869,原为皇宫剧院。它的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的木盒剧院,1869年迁至市区环形街。1918故宫剧院变成国有,叫国家歌剧院。二战时只留下几处废墟,战后重建,翻修10年,恢复旧貌。外观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 165438+10月以贝多芬的《费德里欧》的演奏庆祝重生。歌剧院是一座宏伟的罗马建筑。前厅和侧厅由大理石雕刻而成,里面悬挂着精美的壁画和伟大音乐家和著名演员的照片。礼堂共6层,可容纳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成立于1867,完成于1869。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墙黄红相间,屋顶矗立着许多音乐女神的雕像,古朴别致。1870 65438+10月6日,音乐厅金色大礼堂举行首场演出。从1872到1875,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负责组织音乐厅的音乐会。从1939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时间是65438+10月1,因战争中断,1959年恢复。大厅里有一个收藏大厅,分为两个房间。一个是展览室,定期举办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个是档案室。一边,书架上摆满了大量手写、木刻和印刷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子,里面放着音乐手稿、信件和其他音乐家的手迹,包括莫扎特的音乐手稿:最后的交响曲等。房间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科研人员查阅。档案馆曾经是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临死前反复叮嘱他把自己的几千本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给档案馆。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有7000多名会员,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的首府,靠近多瑙河支流萨尔茨堡河,是奥地利北部的交通、工业和旅游中心。这里是伟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被誉为“音乐艺术中心”。萨尔茨堡建立于1077年,是公元8世纪-18世纪天主教大主教的住所和活动中心。萨尔斯堡于1802年脱离宗教统治,根据《舍恩-布朗条约》于1809年回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决定将其归还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比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被誉为“北方的罗马”。这座城市位于萨尔恰赫河两岸,坐落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之间。这座城市被郁郁葱葱的陡峭山脉环绕,充满魅力。HolhenSalzburg(11世纪),位于河右岸南坡,历经900年风雨,巍然屹立,是中欧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中世纪城堡。本笃会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传教活动的中心。方济各会教堂建于1223年。大教堂模仿罗马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大主教官邸是16到18世纪的文艺复兴宫殿。米拉贝勒宫最初是公元17世纪为萨尔斯堡大主教建造的宫殿,并在公元18世纪进行了扩建。现在它是一个旅游中心,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和博物馆。城南是建于17世纪的皇家园林,以“水游戏”闻名。园内楼房屋檐下,道路两旁有暗渠和水管,不时喷水,飞溅,雨帘雾障。走进园中的一个人造洞穴,潺潺流水发出26种鸟鸣声,形成了一首优美的空山鸟鸣。在一个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156个移动的人物通过水流的作用,再现了300多年前这里城镇的生活。走进萨尔茨堡,莫扎特无处不在。1756 65438+10月27日,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诞生在市区粮食街9号。莫扎特故居被改成了博物馆。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18世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位于萨尔茨堡谷物街9号。这是一栋金色的六层建筑。莫扎特1756 65438+10月27日出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西扎特14岁被任命为宫廷乐师。1781年向朝廷递交辞呈,移居维也纳,从而开启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直至1791+0年逝世。为了纪念他,1917把这里变成了莫扎特故居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手写的乐谱、信件和自己设计的舞台剧蓝图。博物馆里还有一绺莫扎特的金毛。故居前有一座莫扎特的铜像。莫扎特故居是游客到萨尔茨堡的必去之地。博物馆里陈列着莫扎特的金发、小提琴和少年时期用过的音乐。博物馆前的莫扎特广场上有一座莫扎特的铜像。广场附近还有莫扎特音乐学院。就连店里卖的巧克力糖都是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的。萨尔茨堡在历史上以音乐之城而闻名,该市每年都会举办国际音乐节。包括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5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2周)、萨尔茨堡国际艺术节(5周)。其中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的前身是1877至1910的莫扎特音乐节。它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世界十大剧院之一)和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世界三大爱乐管弦乐团之一)为主导,广泛接纳世界各国著名交响乐团、指挥家、独奏者和独奏家。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音乐节。
维也纳多瑙塔位于城市北部的多瑙河公园,建于1964年。塔高252米,塔底直径31米。多瑙河塔高耸入云,为维也纳勾勒出新的天际线。塔内有两部高速电梯,游客可以从塔底乘坐电梯到达高度为165米的电梯终端。电梯终端上下5米,分别有室外咖啡厅和室内咖啡厅。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馆,感觉冷风吹在脸上,凉意逼人,但低头一看,有人感觉九天。走进160米高的室内咖啡厅,感觉温暖如春。从窗口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和穿城而过的蓝色多瑙河。由于这两家咖啡馆都是围绕着塔而建,它们的楼层框架与塔轴相连,因此可以以三种速度绕塔旋转,形成独特的旋转咖啡馆,每39分钟旋转一次。随着咖啡店的旋转,窗外的景色慢慢移动。游客可以一边品尝饮料,一边欣赏维也纳繁华的城市景观和郊区田园风光。
维也纳美泉宫城堡舍恩·布隆宫位于奥地利维也纳西南,又称“美泉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夏宫。1694是在玛丽亚·特丽莎女王的命令下建造的。整个宫殿占地26000平方米,略逊于法国凡尔赛宫。宫殿内有1400个房间,其中44个房间采用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洛可可建筑风格装饰,纤巧、华丽、典雅、别致;此外,还有东方古典风格装饰的大厅,如镶嵌紫檀、乌木和象牙的中式风格和用粘土金和油漆装饰的日式风格。房间里的摆件和陈设也与建筑风格一致。在琳琅满目的陶瓷陈设中,明代万历年间的彩瓷盘和彩绘古瓶最为珍贵。宫殿里有哈布斯堡皇帝主持的餐厅和富丽堂皇的舞厅,现在奥地利政府仍在那里举行舞会或招待各国外交使节。在皇宫里,几辆用于玛丽亚·特蕾莎修女加冕仪式的镀金马车奢华诱人。长廊上有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画像和记录其生活场景的图片,还有玛丽亚·特蕾莎修女16的女儿画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少女时代的画像,其优雅精致的风格展现了当时王朝的奢华荣华和奢华生活。后来,在这座宫殿中长大的玛丽女王在法国大革命中与丈夫路易十六一起被送上断头台。在房间的角落和回廊处是各种各样的火炉,其中以俄式大火炉最为奇特,堪称一景。宫殿后面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大花园。百花盛开时,园中奇花异草芳香宜人,令人流连忘返,更添出宫之美。拿破仑两次占领维也纳,两次在此居住。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也在宫廷舞台上为女王弹过钢琴。拿破仑战败后,1814年9月到1815年6月,有一次著名的维也纳会议,是为了瓜分欧洲。时任奥地利总理的梅特涅以其娴熟的技巧,在欧洲列强间施展了均势外交。
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1791),著名历史人物,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巨大的音乐天赋,在即兴创作和作曲方面都非常出色。六岁时,他创作了小步舞曲,并在欧洲进行了成功的演出,因此被称为“神童”。1773年担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1781年,他不满主教对他的严格控制,愤然辞职。他来到维也纳,踏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之路。莫扎特的所有作品都渗透着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并表现出他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的乐观开朗的情绪。他广泛运用各种音乐形式,成功地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民族音乐与欧洲的传统音乐联系起来,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简洁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在复调音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影响很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75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的庙宇》和《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一种具有市民特色的新体裁。他还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合奏曲。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之一。出生于1797 65438+10月31,父亲是维也纳郊区一所小学的校长,有19个孩子,舒伯特最小。他从小就喜欢音乐。8岁开始随父亲和哥哥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1岁免费进入神学院合唱团。1811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哈格的悲哀》,16岁时,他成为了父亲小学的老师。他一边教书,一边作曲。17岁时,他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雷琴》和《野玫瑰》作曲。18岁的时候,一天下午,他拿起歌德的叙事诗《魔鬼》读了起来。突然,他心情好了。一小时后,世界名曲《魔鬼》诞生了。这首名曲立即在维也纳引起轰动,并使他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舒伯特只活了33岁,但他一生写了634首艺术歌曲。此外,他还创作了八部交响曲、部分合奏曲、奏鸣曲、即兴曲等音乐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和优美而为世人所欣赏。舒伯特用和声中的色彩变化来描述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中的个人心理活动,充满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活力。他把瞬间的遐想放进乐谱里,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变成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旋律。他非常崇拜贝多芬。1822年,舒伯特带着他新出版的作品去见贝多芬,贝多芬恰好不在。后来贝多芬在病中发现了这首曲子,说:“这首作品充满了神奇的火花。”然而,当舒伯特再次去看望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了。舒伯特要求他的亲戚和朋友在他去世时将他葬在贝多芬旁边,现在他们的铜像并排矗立在维也纳广场上。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著名轻音乐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之子。出生在舞蹈盛行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和父亲同名。他的创作以120多首维也纳圆舞曲而闻名,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一生》、《春之声》等。,被后人封为“圆舞曲之王”。他曾带领乐队出访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华尔兹风靡整个欧洲。他的华尔兹独特、悠扬、柔美,节奏自由,充满活力。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创作了120多首来自捷克共和国的波尔卡舞曲,如《雷电》和其他几十首舞曲。自1870以来,他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欧洲轻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我年轻时在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和文学。后来他周游世界,认识了罗曼·曼兰和罗丹,并受到他们的影响。一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去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被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在孤独和幻灭中与妻子自杀。茨威格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写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小说和传记。代表小说有《初体验》、《马来狂人》、《恐惧》、《感觉混乱》、《男人命运的转折点》、《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传记《三位大师》《与精灵的斗争》《描写他们一生的三位诗人》。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感兴趣,作品擅长对个人经历和奇异命运下的精神热情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述。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56出生于摩拉维亚,是父母八个女儿中的长子。他4岁时随家人搬到了维也纳。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获得博士学位。行医后担任临床神经科医生,终身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探索精神疾病的根源时,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主流的生理病因理论,逐渐走向心理病因理论,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精神疾病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维敏锐,分析细致,推理进步,构思进步。在讨论问题时,他经常引用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来揭示人们的心底。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文明及其缺陷》(1929)。1886年,他与玛莎·巴勒斯结婚,育有三子三女。他的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朗兹·卡夫卡(1883 ~ 1924):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是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大部分都没有在他生前发表,还有三篇长文没有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和柏格森哲学的影响。他对政治事件始终保持一种现场的态度,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运用怪诞的意象和象征性的直觉来表达被敌对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和绝望的个体。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在欧洲掀起了一系列的“卡夫卡热”。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山洞》(1923),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总是无法保护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敌对环境中孤立无援的绝望情绪。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通过小职员萨姆莎突然变成令家人痛恨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展现了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甚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写小说《城堡》中土地测量员K在象征神秘力量或无形枷锁的城堡前不能进不能退。小说《审判》以银行职员约瑟夫·K(Joseph K)莫名其妙地被“逮捕”并莫名其妙地被杀害的荒唐事件为背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外交:1955 10宣布永久中立。冷战后,奥地利调整了以中立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积极的全方位外交。
与中国关系:1971 5月28日,奥地利与中国建交。2005年4月奥地利总理许塞尔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