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仅仅是追求幸福

(1)

美国女作家艾米丽发表了演讲。她花了五年时间研究积极心理学,采访了数百人,阅读了许多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书籍。她说,她找到了生命意义的四大支柱:归属、目的、超脱和讲故事。

在这里,我不得不回顾一下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五大需求理论,或者说需求金字塔: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的顺序,循序渐进。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成为主导需求,成为行为的驱动力。

在网上找了一张图,挺形象的。我不妨从中吸取教训:

小猪好吃好喝好色,就像人的第一层生理需求:空气、食物、睡眠。

沙僧只是希望能够平安到达西天,就像人的第二需求:安全。

白是因为唐僧需要一个座位,就像第三社会需要人一样。

不用说,唐僧一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师角色,就像第四层次的尊重人类需求一样。

孙悟空无所不能,不吃不喝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他需要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第五层需求。

但晚年马斯洛提出,最高需求应该是超越人类个体和自我实现,理性和无私。

(2)

回顾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父母阅读俱乐部阅读了积极的纪律,非暴力沟通,由内而外的育儿,游戏权力以及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我发现这里面有很多* * *成分,或者说有些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只追求快乐”和“活得有意义”之间的选择题。

客观上,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比前几十年高了很多,但为什么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因为社会文化主流教导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意义。这就好比已经满足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前两层,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幸福是一种舒适的状态,此刻感觉良好。

但幸福来来去去,就像多巴胺一样,有高低峰,不可能永远在一条线上。快乐过了,就容易陷入空虚、孤独、抑郁、焦虑。

如果只追求快乐,总会有“人生,就这样吗?”疑惑。

很多年前,我和一群同学聊天。我不记得为什么了。一个男同学提到,女生不要读太多书。我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回答他的了。

不过我觉得一定是因为读书多的女生想法多,更注重精神价值需求,让这个男生觉得不舒服。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说:意义来源于归属感,来源于对超越自我的东西的争取,来源于内心对最好的自己的开发。

人生有意义的人在学校和职场表现更好,甚至寿命更长。

现年92岁的英国女王在昨天的圣诞致辞中提到,信仰、家庭和友谊是她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也是安慰和安心的源泉。

寻找意义是更令人满意的方式。

(3)

很多书里都会提到归属感和价值,艾米莉也不例外。

她说,归属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本质上你和别人是否在相互珍惜是一种关系。换句话说,你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爱”的联系。这种存在于与人相处的时间里的归属感,是可以和别人一起培养的。

8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到了作为“社会人”的三种基本社会关系:血缘、地缘、因缘。就血缘而言,萨提亚明确指出,一个人在相对完善的家庭体系中至少有三顶角色帽子:成年人、父母和子女。

只有自我角色定位明确,才会有相对良性的归属感。不幸的是,很多家庭,包括社会,都剥夺了孩子的归属感。因此,有许多“问题”青少年,接着是“问题”青年,中年,然后是“问题”老年。很多文章都提到,变坏的不是老人,而是变老的坏人。

好在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了。在路上,你现在可以看到这样倡导“家国情怀”的广告牌。

(4)

今天,一个来自丹麦的年轻人来到了书房。他高中刚毕业,现在属于空档年。他将在厦门呆三个月学习中文,明年他将进入大学。

我问他:你考虑过人生意义的问题吗?你找到答案了吗?

他说: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我在30岁的时候问,也许我会找到答案。我的经历如此短暂,我觉得我需要不断的寻找,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最终的答案。但我不会停止寻找,就像我现在在中国旅游,也在看以后是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还是其他职业。

的确,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生的前十年怎么能这么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要愿意去寻找,去享受这次旅行。

和我自己一样,现在40多岁,也会明确接下来的人生道路。

艾米莉说,人生意义的第二根支柱是“目的”。一开始我以为是我们所说的每天做事的目标。然而,她的提法却截然不同:你能给的,而不是你需要的。目的是让你有活下去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父母的目的是把我们的孩子养好一样。

我的理解是你被给予的另一种说法,不是掌心向上索取,而是掌心向下给予。

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才能获得快乐。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愉悦感会因为有意义而产生。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志愿服务组织会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

(5)

艾米丽说,人生的第三根支柱是超然。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外,你的自我意识正在消退,你会感到与一个更高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有些人的“超脱”来自于工作、学习和对艺术的欣赏,或者来自于教堂等宗教环境。

像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我觉得这是“超脱”,或者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暂时状态。

那是萨提亚理论中提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包括李平梅老师在内的很多心理咨询师也提出过,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也许就在睡前5-10分钟,盘腿而坐或者冥想,这与信仰无关,是一种很好的关爱自己的方式。

这也可能是人为制造一种“超验”状态的一种方式。

(6)

艾米丽说,人生的第四根支柱是:讲故事。

我深信不疑。要讲故事,先要知道怎么讲好自己的故事,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毕竟我们每天总要和别人打交道,不管你喜不喜欢,特殊情况除外。让别人了解自己,或者说培养归属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你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用你的生活经历来创造一个故事。即使受到现实的限制,你仍然可以编辑、解读、复述你的故事。

艾米丽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足球运动员不小心伤了腿,瘫痪了。一开始他总是说,你看,我以前很漂亮,现在呢?

后来他改变了想法:在我瘫痪之前,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泡吧泡妞。但是现在我知道了我生命的意义:为他人服务。

于是他开始辅导青少年,帮助别人,然后取悦自己。他觉得完整了。

这让我想起了吸引力定律。不同的目标取向,也就是不同的愿景,自然会影响行动,结果也会不一样。

(7)

艾米丽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专注于研究,并得出结论:生活不仅仅是追求幸福,而是有意义的生活。

我整理这篇文章好像只花了一两个小时。不过,这其实是用我近40年记事以来的人生经历做的背书。

在我们家的哲学少年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人类存在的意义”之后,我开始认真关注这个问题。

有点晚了,不过还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余生想做的事情,而且越来越清晰。不能不说是福!

生活有起有落。如果我们保持觉知,当我们状态不好时,我们常常可以“三思”,知道如何用“好”来代替“坏”。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期望成为完美的人。

在2018的最后,用这篇文章来表达一年来我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