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儿童的行为分析及对策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幼儿园生活都将是他们最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们未来的人格取决于他们在此期间所受的教育。然而,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被孩子特别是中班孩子的过度攻击行为所困扰。他们的语言和动作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控制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冲动。很多攻击性行为都是被父母、同龄人和周围环境模仿的。这不仅影响了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影响了他们的终身发展。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犯罪。因此,纠正幼儿期的攻击行为非常重要。
针对幼儿的上述特点,我们对我园中班160余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分别从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欲望、因势利导、教会幼儿克服挫折的方法、运用榜样、培养自制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挑选“明星宝贝”、帮助幼儿转移情绪、为其提供发泄的机会、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同步家园、* *等方面进行教育通过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形成了一些纠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还会导致攻击性人格,从而导致日后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交困难,有的甚至会转变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在我看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种积极意义:
1.攻击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孩子发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客观上避免不满情绪在孩子心中的过度积累,从而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比如,有攻击性的孩子,在不开心、抑郁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好的情绪长时间停留在心里。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形成退缩、抑郁、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性格。他们用攻击性的动作来维持心理平衡,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采取攻击性的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只是孩子发泄内心不满的众多形式之一,这种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的攻击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教育主动进攻者的作用,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孩子受到攻击时,他还手是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必要被指责。他的反击会让主动进攻者意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被攻击方不会受益,从而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孩子一味的容忍,消极的回避,反而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当然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受到攻击时进行反击是儿童争取权利的标志。是一种勇敢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比被动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所以我们在处理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时,一定要仔细区分谁是主动进攻者,谁是反击者,然后分别进行教育。我们绝不能让主动进攻者从进攻中获得任何“好处”,否则会助长他们的攻击行为。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在鼓励孩子“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使他们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也要认识到,反击并不是应对被攻击的最好或唯一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者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者向老师举报(这不是恶意投诉,而是我们成年人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
这个理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给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痛苦的故意伤害。这种故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中伤)。意图伤害他人但没有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是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一起玩耍时无意的推拉动作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东西等等。
二、中产阶级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现状
在幼儿园,老师们经常被孩子们,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孩子的过度攻击性所困扰。他们的自制力较弱,语言和动作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攻击性孩子的父母也会发现攻击性行为,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些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所以会过分保护孩子,也会教育孩子“还手或者反咬一口”,让孩子产生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想法。长此以往,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会增加。
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身心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非常活跃。而儿童期的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所以他们很多攻击性的行为都是从父母、同龄人和周围其他人那里模仿来的,也有从电影电视里模仿来的。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非常冲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不仅会影响其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还会影响人生的发展,延续到成年,有的还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一些问题;据了解,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明显;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被认为是在儿童期表现活跃,因此纠正儿童期的攻击行为非常重要。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纲要》中提到,儿童健康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重视,从小就要彻底纠正。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语言。作为老师,我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发展,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儿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由于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对自己喜欢的玩具有强烈的独占欲望,因此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以争夺玩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抢玩具导致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园很常见,是一种要求型攻击行为。
(二)孩子遇到挫折容易攻击。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或社会经验,为了缓解心理紧张或维护自尊,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发泄情绪或保护自己。我曾经在孩子上小班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开始的时候,我带了很多很吸引人的新玩具给孩子玩。但是不到10分钟,正当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时候,我打断了他们,把玩具收好,放在钢琴上(这些玩具是看得见的,但不能拿)。这时候有的孩子反应非常强烈,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对着朋友大喊大叫,用手敲打桌子,使劲跺脚...这项研究表明,攻击性有时是对挫折的反应。在孩子的生活中,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的原因,除了偶尔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主要还是父母或他人给予的拒绝。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基于挫折的存在。事实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同时,攻击的发生并不总是基于挫折。孩子对挫折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逃避、哭泣、向他人寻求安慰。攻击性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以是否受挫来预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准确的。但这一理论至少告诉我们,幼儿可能会通过攻击他人来应对挫折。
(C)同伴对儿童的影响
玩伴在孩子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但玩伴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孩子在一起相处,很容易互相模仿,打架,抢夺。孩子在相处中,当发现有的孩子通过打、抢达到了目的,其他孩子就会模仿,用同样的方法达到更多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的孩子想玩同龄人新奇的玩具。他们会通过哭闹、打人来达到目的,35%的孩子会吵着要父母买,20%的孩子会想办法一起玩。可见,和孩子相处有利有弊,就看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引导了。
(四)模仿父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冷漠的父母往往任性地惩罚孩子,允许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冲动,因此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孩子。这些父母总是伤害孩子的情感需求,树立了漠视他人的榜样。当他们的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就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将自己的打架行为合法化。殴打和惩罚孩子为他们提供了攻击行为的模仿原型,并暗示了孩子对待让他们不满的人的一种方式。
(五)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看电视。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充斥着暴力和复仇的场景,甚至针对儿童的动画片和漫画都在宣扬暴力情绪。而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好奇和兴奋而模仿,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6)活动空间狭小、游戏材料不足也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交往密切,很多活动经常要轮流进行,谦让,协商等。因为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自控能力差,往往因为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7)被攻击人的负面反应也会强化攻击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孩子会表现出哭泣和向老师“抱怨”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当一个孩子冲上去抢另一个孩子的玩具时,如果攻击者做出了哭喊、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孩子,即负面反应强化了攻击行为。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A)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幼儿正处于心理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由于他们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可塑性大,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教育和疏导措施,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因势利导,教会孩子如何克服挫折。
人生中挫折无处不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得不经历无数的挫折,比如物欲的限制,与朋友的争执,玩游戏的失败...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
1,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
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培养孩子。在认知方面,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挫折,明白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方面,教会孩子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对挫折的恐惧;在行为方面,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训练和教育,教会孩子掌握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确的反应方式,达到知行合一。
2.将挫折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和游戏活动中。
幼儿园教学和游戏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挫折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在幼儿园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探索和运用挫折教育,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寻找克服困难的途径和方法。游戏是儿童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容易接受和掌握克服挫折、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正确方法。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安排孩子扮演人际冲突中的攻击和被攻击的角色,让他们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冲突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给予适当的“不良刺激”,让孩子合理发泄。
所谓的劣等刺激,指示人们对外界刺激感到不愉快或不舒服,如饥饿、疲劳、批评等。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给他们一些不好的刺激,让孩子体验到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当孩子面临挫折时,他们的情绪波动会导致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渠道(如哭、笑、锻炼等)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让孩子明白,发泄的方式要合理,不能影响到别人。
(三)利用榜样培养自制力。
小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谦逊、互助、分享、合作等社会性行为。教师通过故事中的美好形象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同龄人中的善行,通过交谈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引导孩子模仿学习,通过强化形成固定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孩子最好的朋友是孩子,同龄人中的好榜样往往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航天员孩子是我们班的全能孩子。虽然他们也很活泼好动,但是由于父母的正确教育,在和孩子玩游戏不开心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很好的自制力——君子动口不动手。有一次我和我的孩子一起搭积木,房子上的三角形积木被肖鑫拿走了。他马上跑上前说:“这是我的。”肖鑫扭着身子把积木藏在身后,没有给余杭。慌乱的余杭提高了声音:“你不给我,就告诉老师。”懂事的贾信也附和道:“你拿别人的积木是不对的。”肖鑫最终不情愿地把积木归还给了宇航公司。我用故事给孩子讲,组织孩子讨论,鼓励孩子学习航天,教育孩子学会讨论事情而不是打人。
同伴互动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帮助孩子“选择”朋友。室内活动让他们坐在一起,自由活动让孩子两人一组玩耍。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总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质变。
(四)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认知水平低有直接关系,儿童往往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如果孩子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是敌对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许多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动机,而是带着敌意判断他人的动机。另外,孩子很容易在行为上互相模仿。一个不善于攻击的孩子,很快就会在一个互相攻击的群体中,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孩子。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孩子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后,我们要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完全否定他,引起他的不满,因为孩子在攻击别人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有理。我们可以肯定合理的部分,然后及时让他知道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再讨论他的行为效果。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受欢迎,遇袭后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孩子?等一下。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攻击本身,让孩子学会判断该怎么做。
(五)通过评选“明星宝贝”奖励活动进行纠正。
“星宝宝”的评选可以约束孩子的一些攻击性行为,也是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表扬孩子的一种方式。我在班里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评选“明星宝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