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之后疾跑的时候,为什么身体要有较大的前倾姿势?

赛跑运动员在蹬离起跑器以后的一段赛跑技术,用田径运动的术语来说,叫做起跑后疾跑。在这段赛跑中,运动员往往是利用自己的较大前倾的身体姿势,去摆脱相对平衡状态,尽快地转入快跑。为什么身体前倾姿势能帮助运动员打破相对平衡状态,尽快获得加速度而转入快跑呢?

大家知道,人在站立姿势的情况下,身体重心的垂直线总是落在两脚之间,使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迈步向前时,则必须先使躯千向前倾,也就是使身体重心垂直线由原来的部位向前移动,形成一种向前倾倒的趋势,接着向前迈步,使人体处于新的平衡姿势。如果急步向前走时,躯千的前倾角度就要稍大些,这样身体重心垂直线的前移也就相对增大些,所形成的向前倾倒的趋势也较大,迫使后腿不得不较急地向前迈出,以维持身体新的平衡。并且人们还借助加快两臂的摆动,既使步子走得更快些,又能使身体更平稳地向前进。

起跑后的疾跑,就是这个道理。田径运动的赛跑项目都是从起跑开始,或者说是从相对平衡状态情况下开始的。运动员为了迅速地获得很快疾跑速度,就要不断地打破相对平衡状态。因此,运动员就利用自己的身体较大前倾姿势,使身体重心垂直线远远落在两脚之前,这样就形成了较大的向前倾到的趋势,迫使运动员的后腿必须迅速的迈出步子,来维持一下暂时的平衡。为了能连续疾跑出去,这时运动员所迈出的步子不应太大,脚掌的落地点应靠近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这样,就能极快地造成下一次的倾倒趋势。所以起跑后疾跑的步子总是既小又急的。通俗地说,运动员的起跑后疾跑,实际上是向前倾倒和恢复暂时平衡交替进行而形成的“疾步快跑”。

那么在起跑后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身体较大的前倾姿势跑到底呢?我们知道,起跑后疾跑的总步长较短,同时又要克服起跑时的静止状态,所以疾跑段的速度达不到最快。另外疾跑时的身体较大前倾姿势,使跑动时动作较为紧张,并且腿部和腰部肌肉力量负担很大。因此,用疾跑技术跑完全程是不合适的,其效果也不好。

但是一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起跑后疾跑对于运动员获得加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疾跑技术做得好,它能使运动员迅速摆脱相对平衡状态,尽快地获得加速度,并转入快跑。起跑后疾跑的距离一般约为20~25米左右,它的步长和步频在不断地增加,躯干也由较大前倾姿势逐渐拾起,这样就开始转入了途中跑。

在疾跑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前倾较大,运动员经常处于倾跌状态,这时运动员要充分利用臂的快速有力摆动,来维持跑进中身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