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和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不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都离不开餐桌。只有吃好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但是,在不同的年代,餐桌上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粒米看世界”,从人们饮食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惊人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家庭的厨房少不了微波炉、液化气等电器。然而,生活在30年前的人们,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他们能想到有一天会有这样的厨房,每天能在这里做一些丰富美味的饭菜吗?邱训东是荆州市财政局退休干部。他和妻子都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现在都60多岁了。这个时代的人,最有资格说自己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音乐上:我们这一代)70年代,冬天市场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在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门票10000.0000000000106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人们开始收集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据,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这些厚厚的藏品,同时也开启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当时居民购买粮油,必须使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到专门指定的零售点排队购买。家家户户的粮油都是有计划地分配的。粮油供应证的扉页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上面写着“节约粮食”、“忙时吃干的,闲时不吃干的”等“计划用粮”的标语。在计划经济时代,去年年底,满大街都是买东西的“长龙”。改革开放之初,翁根堂进入当时沙市的市政工区,一个月36元的工资,基本都得用来吃饭,虽然不饿,但也吃不好。【统计部门对我市100户居民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荆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19.51元,其中生活费用在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当年,“吃”以绝对优势占据支出第一。随着改革,鸡鸭鱼肉不稀罕了10988-65,438+0998。富裕的荆州人的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逐渐丰富,蔬菜、水果、蛋、禽、肉都摆上了货架。最大的变化是年夜饭,比10年前丰富多了。不再需要门票,年夜饭也越来越丰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在餐馆吃饭并非遥不可及。当时荆州的小饭馆越来越多,但食物种类单调。在那个时候,人们去餐馆吃饭还是很经济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去餐馆“尝鲜”变得越来越普遍。当遇到节日活动时,每个人都喜欢去餐馆,这样既方便又时尚。【相关链接】20世纪90年代,我市人均年生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丰富的物质,有钱人的钱袋子,让人有更多的闲钱去做其他的事情。2008年到2008年,人们开始寻找健康的主题,非常重视“果蔬”回归自然。蔬菜要无公害,粮食要当年,鱼虾要开心。人们现在正在吃饭。它越来越多地落在新鲜商品上,而不是价格上。同时,一些洋快餐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998年6月,沙市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1999 165438+10月,沙市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落户北京路。当时沙市人的热情几乎盖过了这些外国餐厅,吃汉堡喝可乐的生活近在咫尺。在荆州市工商局登记管理分局,记者了解到,荆州第一家超市注册于1996,当时使用的名称是荆州中远商贸。地址在仲晶路。现在,这个超市已经取消了。但随后几年,超市蜂拥而至,逐渐演变成荆州人最爱的购物场所。先是柜台超市,然后仓库超市来了。2001年7月,荆州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好邻居”注册营业。2001年9月,沙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开业。与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同,超市对市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在眼前,自助的方式给了顾客最大的选择余地。【相关链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438+。比1978增加了31.8倍。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51元,比1978高出25.4倍,其中花在食品上的钱为3196元,仅占47。总消费支出的%。